■ 张美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剖析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行路径,旨在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由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塑生产方式和发展路径,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跃升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形态。相较于传统生产力体系,新质生产力具备更强的创新驱动、更高的资源效率和更广的融合能力,其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技术引领生产方式变革。随着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乡村产业正从“资源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物联网、大数据、遥感测绘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对耕地、灌溉、施肥等环节的智能管控。以精准农业为例,借助卫星定位与传感设备,农民可实现定量种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预警等,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
绿色技术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乡村产业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走出一条“绿色富农”之路。绿色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与升级。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延展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传统农业逐步向“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多元发展格局转型。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延伸至加工、销售、品牌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这种融合式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业附加值,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乡村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乡村产业振兴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挑战。
第一,技术基础薄弱与高科技人才匮乏。多数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智能化设备普及率不高,农业生产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同时,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技术“下乡难”、人才“留不住”问题严重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的有效转化。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乏力。不少地区乡村产业仍然高度依赖传统种植和养殖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动不足,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等环节发展滞后,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第三,政策落实不力与营商环境堪优。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但部分基层地区存在政策执行力不足、资金到位缓慢等问题,影响了实际效果。此外,乡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营销渠道狭窄、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赋能,需从数字转型、产业融合、人才引育、政策支撑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系统推动合力。
第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全面应用,推广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监测,实现种植、养殖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推动农业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模式转变,提升整体效率和质量。
第二,构建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的农业单一形态向“农业+”复合型产业体系转变。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农业+研学”等新兴业态,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健康养生、文化体验和教育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链条。同时,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通过发展预制菜、生态食品、功能性农产品等,拉长产业链、厚植价值链;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强化原产地保护与市场推广,提升乡村产业的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三,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人才机制。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依托农业高校、职业院校等资源,实施定向培训、远程教育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出台政策吸引城市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者、技术人员投身乡村建设,构建多元人才支撑体系。
第四,完善政策制度与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精准落地,强化项目资金监管与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拓展农业信贷、农业保险、股权融资等融资渠道,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农村市场秩序。
(作者单位:中共宁阳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