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析企业专项审计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肖丽玲

伴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与新兴业务形态迭代,专项审计面临数据安全合规、跨境交易复杂等多维挑战。传统审计方法在风险识别精准度与防控机制适应性上显露出不足,尤其在数字资产确权、供应链穿透核查等领域存在技术盲区。本文以企业专项审计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审计主体、对象及过程三个维度剖析风险表现,提出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应用风险矩阵等对策,为审计机构应对新形势下的合规压力与业务创新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框架。

一、企业专项审计中的风险识别

(一)审计主体风险识别

审计主体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专项审计质量的核心保障。审计人员若缺乏特定领域知识,如不熟悉金融衍生品核算方式、不了解跨境税务政策等,会直接导致业务判断偏差,引发结论失真。审计团队独立性受损更具隐蔽危害,利益绑定或不当馈赠会动摇客观立场。机构质量控制缺陷会放大个体失误,三级复核形式化或标准不统一,将加剧项目质量差异,增加系统性风险。

(二)审计对象风险识别

企业行为模式与治理结构暗藏专项审计风险。信息披露失真直接冲击审计基础,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调整收入确认时点等手段粉饰数据,会使原始资料丧失可信度。内部控制失效为风险提供温床,授权审批不严、岗位分离缺失会助长舞弊且难以察觉。业务复杂性与特殊性提升审计难度,新兴商业模式缺乏规范、跨国业务多币种结算,均会模糊审计边界。

(三)审计过程风险识别

审计实施流程设计与执行质量直接关联风险控制。审计计划缺乏针对性会造成资源错配,关键领域投入不足而次要领域耗费过量精力。审计证据质量缺陷引发连锁问题,依赖书面资料而缺乏现场验证会断裂证据链,收集不充分则让结论失去支撑。程序执行不到位使制度空转,函证失控或测试样本不足,会让审计沦为形式,无法揭示隐患。

二、企业专项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审计主体层面的防范措施

审计机构应建立分层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资历审计人员设计差异化课程,覆盖新兴业务领域的核算准则与监管要求,通过案例研讨与模拟审计强化实务能力。同时需构建独立性保障机制,实施审计项目轮换制度,明确禁止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发生任何可能影响判断的经济往来,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核查。质量控制体系需细化三级复核标准,明确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及合伙人的复核权责,引入交叉复核机制,对高风险领域审计工作实施专项抽查,确保审计程序执行的一致性与规范性。此外要建立审计质量与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将风险控制成效纳入奖惩评价,倒逼审计人员强化责任意识。

(二)审计对象层面的防范措施

推动企业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需明确重大交易、关联方关系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标准与时限,要求其提供原始凭证与辅助证明材料的索引目录,便于审计轨迹追溯。协助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应从流程梳理入手,识别授权审批、资金管理等环节的控制缺陷,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并跟踪整改效果。针对特殊业务制定专项审计策略时,首先需与企业深入沟通,全面了解其业务模式、核算逻辑及相关操作流程——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厘清业务具体细节,确保审计团队全面掌握业务运作各方面,为后续审计工作奠定基础。根据业务特点制定适配的审计程序清单至关重要,这不仅能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开展,还能助力发现潜在财务风险与合规问题。同时,审计团队的组成也需进行精心策划。除了财务审计人员外,应特别引入税务和法律专家,形成复合型审计团队。这些专家可以为审计提供更多的视角和专业支持,确保审计方法和技术能够与业务的实际特点紧密结合。此外,可推动企业建立信息披露动态自查机制,明确内部各部门在数据采集、汇总、校验等环节的职责边界,通过定期交叉核验与异常数据溯源分析,及时修正披露偏差,从源头降低审计过程中因信息失真导致的风险隐患。

(三)审计过程层面的防范措施

审计计划制定需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结合企业行业特性与业务规模确定重点审计领域,采用风险矩阵量化评估结果,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审计证据收集应执行严格的质证程序,对函证、监盘等关键程序实施全程控制,要求证据提供者对资料真实性签署承诺书,对存疑证据实施替代程序验证。审计程序执行需建立实时监督机制,项目经理通过现场巡查检查程序合规性,利用信息化系统记录审计轨迹,对偏离计划的环节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整方案。同时,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标准,明确索引号编制规则与复核标识,确保底稿完整反映审计思路与证据链条,为风险追溯提供依据。

总之,企业专项审计风险的有效管控,需依托对风险源头的精准识别与多维防范措施的协同落地。主体层面的能力建设、对象层面的机制优化与过程层面的程序规范,共同构成风险防控的有机整体。这些措施的实践价值不仅在于降低审计失误概率,更在于为专项审计工作构建系统性风险防线。未来,可结合数字化技术深化风险预警机制,使防控体系更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与可信度。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亚欧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