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智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是人生成长的必要环节。引领青少年敬爱劳动模范、亲近劳动模范、追随劳动模范,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意识,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营造劳动教育社会“大环境”
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全社会形成对劳动的尊重、对劳模工匠的敬重显得格外重要。全社会要持续强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意识,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得以实现。
首先,要加强宣传。可以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开设劳模工匠专栏,深度宣传报道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及背后的使命担当、奋斗精神;可以在网络、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创作更具感染力、更有鲜活度的劳模工匠题材作品,并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青少年,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利用户外广告栏、广告牌、电子屏、小区横幅、电梯灯箱等宣传平台,宣传和展现劳模工匠,让劳模工匠的形象和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里。
其次,要注重激励。将劳模工匠作为国家、社会的正面典型,公开进行表彰,让他们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领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宝贵价值,让学生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只有敬重和学习劳模工匠,只有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只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造,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成功”。
打造劳动教育校园“大课堂”
劳动教育必须要依靠校园这样的“大课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培养青少年劳动意识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好劳动课,系统讲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地域实际,邀请知名度高、经验丰富、本领高强的劳模工匠开展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报告。通过劳模工匠讲述自身的成长历程、工作经验及对劳动的独到见解,将抽象的劳动精神讲具体、讲透彻。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劳模工匠的生产劳动场所,如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实地观摩、参观学习,让学生亲眼看到劳模工匠在生产劳动中的专注、细致与创新。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与劳模工匠面对面交流等,可以加深对熟能生巧、百炼成钢等成语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构筑劳动教育家庭“大后方”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导师,是构筑劳动教育家庭“大后方”,需要家长积极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氛围。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播放劳模工匠相关的节目、阅读劳模工匠相关的书籍,让劳模工匠在孩子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引导孩子了解劳模工匠的事迹、学习劳模工匠身上的优秀品质。同时,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交流心得,讨论如何向劳模工匠学习,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劳动观念,让孩子感受劳动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父母要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从事扫屋子、洗碗筷、倒垃圾等劳动,让他们感悟劳动的可贵,进而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责任感,这也是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拓展家庭劳动教育的疆界。例如,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农场、工厂、工坊等,进行一些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劳动实践,如栽种瓜果、收割水稻、制作器皿等,使孩子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淬炼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些体验可以成为孩子未来职业选择与个人成长的强大根基,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顽强进取。
锻造劳动教育个人“大格局”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刊、观看纪录片等渠道深入了解劳模工匠的感人事迹,学习劳模工匠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在创新中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青少年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在学校劳动课上多学习、多动手,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在校园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体验劳动,并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团队协作能力。
青少年要重视发展规划和自我反省。青少年可以将劳模工匠精神和兴趣特长结合起来,明确奋斗目标,笃定前行,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奋斗。青少年在学习或劳动实践中,要反思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个人劳动素养与精神境界。
青年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会劳动实践来深化劳动认知,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找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将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