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宇轩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塑魂。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这一论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高度重视,因此,厘清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对在新时代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至关重要。
一、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特定的文化形态常由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塑造,但文化并非被动承受这种影响,而是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领域。文化振兴是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驱动经济增长、打造宜业宜居美丽乡村提供核心支撑。具体表现为:其一,激活文旅融合潜力。依托乡村富集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等独特资源禀赋,文化振兴能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互嵌。其二,驱动产业优化升级。在文化振兴引领下,村民可巧妙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推动既有产业转型升级,孵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其三,提升人才价值与拓展就业空间。通过价值引领与知识赋能并举,文化振兴可持续提升村民素养,进而催生多元化、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文化承载着村民们的精神寄托,对其精神世界的塑造至关重要。
首先,乡村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伦理涵育功能。作为构建精神家园、培育乡风文明的核心载体,乡村文化在凝聚人心、涵养品性方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文化遗产以及深厚的道德理念与人文精神。通过振兴乡村文化,能够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加强其投身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最终在乡村涵育出民富村强、政清风正、人和业兴的文明风尚,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坚实根基。
其次,乡村文化对于塑造乡村群众的价值认同以及提高民众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是村民集体意志的体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在多个层面塑造村民行为与意识。一方面,它能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深化村民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进而有效激发其参与公共事务和乡村发展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能促进村民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与优化。
新时代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我国乡村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还是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