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子月
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整合逻辑已从传统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协同与生态构建。中国企业尤其是央企率先进入整合2.0时代,从“合并同类项”的减法阶段升级为“加减并重”的新范式。2022年以来,通过“加法”新设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等企业,国有资本在新兴产业领域加速构建战略支点,体现从“物理合并”向“化学反应”的质变。
技术协同与产业控制成为整合的核心逻辑。全球商用车巨头日野汽车与三菱扶桑的合并,旨在整合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和戴姆勒的电动化平台,预计削减300亿日元年成本,并加速L4级自动驾驶研发。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更凸显技术补强导向: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完善EDA工具链,北方华创并购芯源微打造设备集群,通过产业链纵向整合突破“卡脖子”环节。2025年上半年,科技领域上市公司披露重组方案超140单,同比翻倍,验证了技术协同对产业升级的催化作用。
政策赋能重构了制度环境。中国“并购六条”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显著提升交易效率,深交所重组审核时间平均压缩20%,简易程序、分类审核机制激活市场活力。重庆国企改革案例更具典型性:通过五批次19组重组,将51家市属国企整合为33家,压减法人户数至690家,形成先进制造、新质生产力等六大核心领域。政策红利使整合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面对估值倒挂与跨界整合的挑战,企业探索出创新路径。半导体行业通过市场化整合消化估值泡沫,卖方从拒绝出售到接受估值折半,反映资本退潮下的理性回归。重庆文旅集团整合38户企业、百余家酒店,依托“两江假日”品牌实现规模化运营,2025年前5月收入利润双增长,证明管理协同的关键价值。而东风与长安拟组建的1500亿级汽车联盟,则试图以“双品牌单运营”模式平衡技术共享(如固态电池+智能化平台)与治理独立性,规避雷诺—日产联盟的股权失衡陷阱。
未来整合将沿三条主线深化:其一,头部企业主导产业链整合,如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打造4000亿资产巨头;其二,新质生产力驱动跨界融合,监管鼓励传统企业并购高科技标的实现“第二曲线”,但需规避双成药业等失败案例的整合风险;其三,地缘政治加速供应链重构,中企通过东南亚、中东并购建立“第二供应基地”,以闻泰科技收购英国NWF遇阻为鉴,地缘审查需纳入核心风险评估。
企业整合已超越资源优化层面,成为国家竞争力重塑的战略载体,其深度与广度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格局的未来走向。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