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媒体记者能力转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冉海浪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及广泛应用,传媒行业发展也迈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新闻生产方式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内容生成不再是记者独有的能力,AI系统已能够自动完成写作任务,甚至承担部分视频剪辑工作,原本依赖人工完成的核心业务正被技术逐步渗透。在这一背景之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与能力结构正在被重新定义。传统上所强调的快速成稿与高效修改的职业能力,如今已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融合策划、人机协作等复合型能力结构。尤其在地方媒体一线,记者对技术工具的适应程度已直接影响内容产出的效率与质量。

记者能力的变化,不仅是对新技术的主动适应,更是媒体生态转型期的内在要求。重新审视记者的能力体系,厘清转型路径,既是新闻工作者媒体实践中的成长课题,又为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要求。

智能技术推动记者能力结构性变化

在传统新闻实务中,记者以“采、写、编、播、评”一体化的全能身份为特征,能力评判标准聚焦于新闻敏感、写作功底与采访技巧等方面,个人素质往往决定了一条新闻的价值。但随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快速发展,写作从“技能输出”转向“指令驱动”,媒体生产进入智能化新阶段。中科闻歌推出的“AI+媒体”解决方案覆盖内容创作、资源管理等多个环节;新华社与百度“文心一言”展开深度合作,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加入其生态体系。AI已能高效生成各类新闻内容,大幅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在这一背景下,记者能力结构正发生深刻变迁:从以写作为核心,转向更加重视新闻议程策划的精准性和内容编辑的精细化;从单一人工操作转向人机协同、智能辅助。记者不仅要强化对新闻议题的前瞻性判断,还需深入理解平台化传播逻辑,提升跨平台整合与内容把控能力。未来的新闻人应在技术支撑下重构职业能力结构,打造“以人为本、技术为助”的复合型专业范式,实现从传统记者向智能时代新闻策动者的转型。

人工智能语境下地方媒体推动记者能力转型的现实困境

尽管智能技术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拓宽了表达路径,但在记者能力转型过程中,地方媒体仍面临“落地难”问题,技术应用存在明显鸿沟。

首先,记者与AI之间存在认知与实践层面的差距。以DeepSeek等开源工具为例,尽管技术门槛持续降低,但许多基层媒体记者,特别是资深编辑,普遍缺乏系统培训,难以掌握AI使用的时机、方法与程度。而那些熟练运用AI的从业者逐渐形成技术优势,进一步拉大行业内的能力分层。

技术焦虑在代际间不断蔓延。中年记者对AIGC存有抗拒情绪,担心“被机器取代”,难以适应技术逻辑,进而丧失职业信心。年轻记者虽然态度积极,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受限于碎片化知识获取、缺乏系统支撑等现实困境。在节奏快、任务重的地方媒体中,记者很难投入足够时间系统掌握AI工具。

此外,评价体系落后于融合发展节奏,制约了能力转型的动力。许多地方媒体仍以发稿数量为核心考核标准,导致记者倾向于凭经验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探索AI工具的积极性。例如,沿河融媒体中心虽搭建传播矩阵,但内容生产仍以“旧逻辑”运行,在量产的工作体系下的记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多依赖既有经验完成内容生产,缺乏探索新工具的动力。这种激励机制的滞后,使转型流于表面,难以推动深层次变革。

新闻记者能力体系的重构路径研究

首先,地方新闻单位应构建以“智能工具+融合传播”为核心的常态化培训体系,结合线下轮训与线上平台,提升记者在内容生成、信息可视化及多平台分发等方面的实操能力,强化场景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媒体内部机制需同步优化。应设置“技术型编辑”“平台型记者”等新岗位,打破传统分工,推动内容生产流程智能化。以贵州日报为例,该社通过建设“天眼AI编辑部”,实现人工智能在选题、采编、分发、舆情分析等环节的全流程嵌入,并实行以“网端传播力”为核心的考核机制,激励优质内容产出,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县级融媒体中心亦可借鉴其经验,构建以技术能力为导向的考评体系,激发记者转型动力。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在夯实传统专业基础的同时,融入人机交互、算法伦理、数据叙事等新兴知识,打造产教融合平台,提升学生将AI技术转化为创新报道力的能力。

最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伦理。AI可以提升效率,但在事实核查、价值判断、议题解读等方面,仍需由记者主导。媒体机构应通过研讨与实训,引导记者形成技术辅助下的专业坚守,确保人工智能服务而非取代人的判断力与责任感。

综上所述,AIGC技术并未削弱记者的职业价值,尤其在涉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调查等需要深入实地的报道中,记者的能力依然不可替代。面对智能化转型,记者应主动拥抱技术,提升选题策划、信息判断和多平台表达等能力,推动内容生产向人机协同转变。特别是在基层媒体,记者能力的每一次跃升,既关乎个体成长,又体现媒体回应社会的专业担当。

展望未来,技术素养将成为记者的基础能力,融合传播成为常态,人文立场则是职业核心。在AI深度融入的时代,新闻人需重构能力结构,坚守人的主体性,用复合能力回应发展变局,持续书写时代新篇。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