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睿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且在 2024年1月31日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从理论上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正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进化发展的结果,是实践的结果。
一、唯物史观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耦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总结到“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表明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而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必须置于社会实践的历史维度中。新质生产力从本质上来看是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又高度契合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是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唯物史观形成了呼应。
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代社会实践中得到新的确证,新质生产力本质上要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历史性调适来实现矛盾消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生产力起推动或阻碍作用。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时,不仅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更能够通过激发社会主体创造性活力,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开辟新的历史空间。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不断推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社会制度的演变,这一过程正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规律。而如今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实践方式的历史性跃迁。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实践,不断发展自我,积累新的知识和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唯物史观意蕴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时代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矛盾的变革,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意蕴,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人才体制改革创新等方式,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科技的发展不断引领新质生产力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出现,不仅催生了平台经济、远程协作等新的经济形式。还重构了劳动关系,让劳动者由固定雇佣转向灵活就业。在这些变化的推动下,社会意识也发生了鲜明的改变,开放共享、协作共赢、创新创造等观念走进人们视野。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把握新质生产力中的人民性,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让新质生产力不断焕发活力与生机。
三、唯物史观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理论生命力
挖掘唯物史观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理论生命力,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与所提供的可能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超前性,因此科技创新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科技创新的规律。科技创新需要立足于基础研究、以人才自主培养为根本支撑、以成果转化为实践指引,在尊重科研探索周期的基础上,构建创新生态环境。
必须深化生产关系变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疏通堵点难点,让新质生产力得到更好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关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形成现代科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二是构建适配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经济关系,需要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效能,同时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是需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建立高精尖技术、关键核心领域技术的科学家队伍。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探索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