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苏超”效应持续发酵 2025新增8万+体育赛事企业掘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冯秀斌

 

近期,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火爆出圈,场均观众超万人,社交媒体传播量达数亿次,已然成为现象级社会事件。与此同时,“苏超”还直接带动了文旅消费的爆发式增长。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王科曾公开表示:“苏超”联赛的热度远超预期。相关数据显示,餐饮业、住宿业等行业是“苏超”热最直接的受益行业。“最近往南通的票真难买,连着抢了两天才抢到。”在南通开宾馆的范先生告诉记者,他认为购票难虽与暑期有关,但更大的原因还是跟苏超联赛南通赛事相关。另外,他们宾馆入住率也较“苏超”之前高出好多倍。

据预测,整个赛季“苏超”将创造超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这一现象级赛事,正是赛事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赛事经济呈现出新兴与多元并进的强劲趋势。全国各地不断丰富赛事供给,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据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统计,2024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71场,参赛人次约656万,赛事分布范围广泛,涵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61个市、537个区县。除了马拉松、足球等传统赛事持续火爆外,新兴赛事如龙舟等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体育赛事相关企业76.2万家。近十年间,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呈增长态势。2024年全年注册量达15.66万家,而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8.23万家相关企业。其中,仅前5个月就注册了6.76万家,同比增长6.26%。从经营时间来看,成立年限在1~3年的体育赛事相关现存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31.95%。从城市线级分布情况分析,分布在新一线城市的相关企业占比最高,达到25.36%。

“苏超”的成功出圈并非偶然。其线下人气爆棚,线上流量激增,商业价值随之倍增。赞助商数量从5月份的6家迅速增加到截至6月 16日的19家。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表示,在地方体育赛事中,像“苏超”这样受到众多赞助商青睐的赛事并不多见。除了高流量外,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以及赛事的可持续性等因素,共同铸就了这场赛事的高商业价值。

在赛事现场,能明显感受到其强大的吸引力。许多外地球迷专程奔赴淮安观看比赛,不少非球迷也首次踏入足球赛场。6月14日至 15日的周末,“苏超”第四轮比赛热度再创新高,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江苏省旅游订单量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周环比增长50%。省会南京旅游订单量领跑全国,苏州、扬州等城市也纷纷跻身前十,呈现出 “全面开花”的火爆态势。“赛事经济”不仅带动了旅游,还激活了美食消费。美团数据显示,“苏超”比赛期间,异地消费者贡献的江苏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9%。

除了“苏超”,其他体育赛事同样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F1中国大奖赛为例,赛事吸引了超22万人次观赛,直接带动了当地会展、广告、餐饮等多领域的消费,预计为上海带来超50亿元的收益。各地马拉松赛事也不例外,它们不仅激活了体育产业链,还跨界联动了文博、餐饮、住宿等多个业态,形成了全链条的消费场景。

“我们酒店在赛事期间入住明显提升,比平时增长了近30%。” 南京某酒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客人都是为了看比赛来的,赛事对我们服务业有很大帮助。”

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消费的直接拉动上,还体现在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这种融合,赛事品质得到提升,观赛体验也更加丰富。各地积极推广“赛事+文旅”模式,因地制宜地优化消费链条和服务保障,努力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力,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2025年4月份相关数据显示,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超过9万余家体育赛事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后依次是上海市、山东省、北京市和江苏省,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6.8万余家、5.1万余家、4.9万余家和4.9万余家。这些地区体育赛事相关企业的集聚,反映出当地赛事经济的活跃度和发展潜力。

未来,体育赛事不仅将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还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