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紫祎
校企深度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航空服务类人才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建设与产业政策的深度融合,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本研究针对此教学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探究和分析,希望对航空服务类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校企深度合作下航空服务类人才“9C合作”培养模式的概述
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航空服务类人才的“9C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共融、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过程共管、课程共研、教材共编、师资共用、成果共享和发展共赢九个维度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该模式首先强调“文化共融”,学校与企业通过共享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为学生营造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符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才共育”方面,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行业实际需求,明确航空服务类人才所需的能力标准,并据此优化课程设置。例如,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吉祥航空通过岗位定向培养协议,将企业需求融入具体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专业共建”是该模式的另一关键环节,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将行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前沿的行业知识。同时,“过程共管”确保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运营紧密结合,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在“课程共研”和“教材共编”方面,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此外,“师资共用”机制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成果共享”和“发展共赢”则体现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成长上。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学校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企业则获得了符合自身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互利共赢。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模式可以为航空服务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推动航空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校企深度合作下航空服务类人才“9C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用路径
第一,共商共定,深度融合行业需求与教育资源。校企深度合作在“9C合作”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关键在于共同商讨与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与学校需保持紧密沟通,将航空服务业的实际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中。企业应分享行业趋势、最新技能需求及成功案例,为教学提供实用且前沿的内容。学校则需将这些行业需求与教育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课程。此外,双方需定期评估与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与行业发展趋势同步,使培养出的人才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深度融合的过程,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航空服务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第二,共建共享,搭建全方位实践与创新平台。“9C合作”模式强调共建实训基地与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与创新机会。学校与企业应共同投入资源,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舱、虚拟现实(VR)等教学设施,以及校外实习场所,如航空公司、机场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企业可派遣经验丰富的员工担任实训指导,传授实际操作技能与企业文化,学校教师则负责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同时,双方应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创新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第三,共评共担,构建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在“9C合作”模式中,校企双方需要共同承担教学成本,并构建多元化、动态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涵盖学生在校表现、实训成绩、企业实习反馈、创新实践成果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企业与学校应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同时,双方都应设立奖学金、实习补贴、创新成果奖励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实践。此外,校企双方还需共同承担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任务,通过组织招聘会、提供职业咨询等方式,助力学生顺利步入职场,实现学校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融合了艺术学、管理学与航空服务学的精髓,培养出兼具服务与管理技能的高素质航空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下的文化共融、人才共育等多个维度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航空服务类人才的高质量培养。通过构建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创新平台以及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进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与发展机会。(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