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首发经济赋能消费升级的路径探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泽辉

引言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首发经济作为激活消费市场的重要引擎,其内涵已超越简单的商业创新,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发展。这为我国消费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促使我们深入探索首发经济赋能消费升级的有效路径,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从流量逻辑到存量思维:构建首发经济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首发经济的核心矛盾在于短期流量效应与长期存量价值的辩证统一。当前,部分市场主体存在将首发经济等同于首店噱头新品炒作的认知误区,过度依赖营销手段制造短期热度,忽视了消费需求的内生性培育。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既违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又难以应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层要求。

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需求识别创新供给生态构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一是要建立消费需求动态感知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场景洞察等手段,精准把握居民消费升级的核心诉求。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正从有没有好不好转变,对科技赋能、文化体验、绿色低碳等领域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首发经济必须紧扣这一趋势,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产品研发、场景设计、服务优化全过程。

二是要构建多链协同的创新生态。首发经济的创新不应局限于单一产品或业态,而应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发展格局。以智能穿戴设备为例,其首发不仅需要芯片研发、传感器技术等硬科技支撑,更依赖工业设计、消费大数据、供应链管理等软创新协同。政府部门应通过产业基金、创新平台、人才政策等工具,引导各类要素向首发经济集聚,形成首发产品示范应用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

三是要完善长效化政策支持体系。对照《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需建立涵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建设、市场监管等在内的制度框架,破除制约首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要注意防范为首发而首发的形式主义,建立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市场主体将创新重心从眼球经济转向价值创造

二、双轮驱动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消费品牌矩阵

品牌影响力是首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其构建需统筹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形成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品牌首发的重要目的地,但本土品牌的国际话语权仍待提升,部分领域存在一流产品、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的现象。

在国际品牌集聚方面,要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打造世界级首发平台。依托上海、北京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首发经济示范区,吸引国际顶级品牌将中国作为全球首发首选地。同时,要防范品牌空心化风险,通过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共建产业创新联盟等方式,推动国际品牌与本土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首发在国内、创新在国内、增值在国内

本土品牌振兴需走传统焕新+新兴崛起双轨道路。一方面,要以数字化、场景化手段激活老字号品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培育新生代国货品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首发经济抢占细分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国潮品牌首发数量同比增长47%,在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品牌。

三、差异化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首发经济空间格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消费能级差异显著,发展首发经济必须坚持分类指导、错位竞争,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倾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可构建核心引领特色支撑联动发展的空间体系。

中心城市要强化全球首发枢纽功能。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应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国际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首发经济总部基地,重点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全球首发项目;同时,要完善首发首展首秀一体化服务体系,配套建设跨境贸易便利化平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形成首发效应产业集聚城市能级提升的良性循环。

特色城市要打造主题首发IP”。旅游城市可依托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等资源,发展文旅融合型首发经济。工业城市可聚焦优势产业,建设产业创新首发基地。品牌发源地要深化跨区域协同。针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需建立跨区域首发合作机制。通过原产地首发+中心城市展示+电商平台分销的模式,形成产地品牌消费品牌国际品牌的进阶路径;同时,要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首发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结语

首发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其赋能消费的过程本质上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动态平衡的过程,是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相互赋能的过程,是区域协同与全球布局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发展规律,推动首发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又是新时代赋予经济学界的重要使命。(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