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文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根本遵循。采煤沉陷区作为煤炭开采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之一,其生态修复不仅是环境治理的重点,更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之中,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中的价值意蕴

(一)生态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应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应注重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技术和手段,使沉陷区逐渐恢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能为其他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二)社会价值: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实践中,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模式,能够实现对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增强其环保意识,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广泛共识。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态修复项目还促进了群众凝聚力和社会和谐,提升了社会整体福祉。

(三)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要将生态环境视为宝贵资产,通过有效治理和合理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价值转化。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中,我们要将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将沉陷区从“生态赤字”状态转变为“生态资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能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这样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兴起,为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生态修复项目还吸引了外部投资和人才流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采煤沉陷区的生态问题与挑战

采煤沉陷区,作为煤炭资源长期开采的直接后果,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生态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不仅关乎自然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更深刻影响着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地表塌陷与土地破坏

煤炭开采过程中,地下矿层的支撑结构被破坏,导致地表出现塌陷。这种塌陷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还使得大片土地变得无法耕种或居住,严重损害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此外,塌陷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二)水资源污染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往往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便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这些污染物含有重金属、有害化学物质等,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

采煤沉陷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动物栖息地丧失,进而引发生物品种锐减。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降低了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等。

(四)经济衰退与人口流失

生态问题的加剧使得采煤沉陷区的发展环境恶化,投资减少,产业单一化问题突出。经济衰退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下降,进而引发人口流失。这种人口流失和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的经济困境。

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规划。这一规划将全面而深入地综合考虑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水文条件的平衡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策略,旨在推动沉陷区生态系统的全面、整体恢复,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二)绿色发展,产业转型

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大力推广和应用绿色技术,致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为采煤沉陷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群众参与,共享成果

鼓励群众参与到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项目中来,提高他们的绿色保护发展意识。通过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方式,努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确保生态修复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广大民众,让生态文明建设给世人带来实惠和福祉。

(四)科技创新,智能修复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提高生态修复的精准度和效率。通过构建智能监测和管理系统,实现对沉陷区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修复效果,还能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五)政策引导,资金支持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还能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是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群众参与、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沉陷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典范,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提供宝贵经验。

本文系2024年度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课题编号:QS2024069

(作者单位:中共淮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