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振平 石博轩
民族文学是承载各民族同胞丰富情感的艺术样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内涵与现实实践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运与国运相系,文脉同国脉相通,要在延续文脉、传承文脉、创造文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民族文学创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更加宏观、开放的视野去构建民族文学创作。
准确把握民族文学在民族工作中发挥的关键效能
民族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学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到“自觉”的这一范式转换中,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民族认同塑造功能、社会教育功能、文化交流功能。
一是要展示各民族独特的人文之美。民族文学创作重在通过民族文化叙事、地方性叙事等方法使读者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根源特色和精神气韵,而非资料照搬式的民族知识普及和风土人情的罗列。二是要全景式反映各民族全方位“互嵌”交融的历史进程。用文学形式书写多民族共居的社区生活、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依存、教育和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共享、心理层面的相互接纳与融合,从各族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三交”历史记忆中达成“非彼无我”的共识。三是要突出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民族文学创作过程中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涵盖国家象征功能和结构的符号融入作品,创新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使中华文化符号更加生动、鲜活,更容易被各族人民接受和喜爱。
积极推动民族文学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注入动力
建设新时代新文化,离不开新时代新文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离不开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政府、社会组织、民间从业者三方要形成合力,让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走出本土,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使民族文学能够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以更便捷、更迅速的方式触达读者。二是减少语言差异对文学作品跨民族传播的阻碍。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在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学作品翻译难度加大,不可避免地丢失部分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因此,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的翻译团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损耗,保留其文化特色。三是提升民族文学在整体文化格局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用“大文学”观打破“汉族/非汉族”“中心/地方”“主流/边缘”二元对立思维,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强调各民族文学的共性与个性。
集中展示民族文学对构建正确民族史观的现实反映
一部中国文学史,亦是一部各民族文学的交流融合史。民族文学要深入挖掘各民族历史中团结互助、交流融合的真实故事,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叙事功能,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首先,民族文学要塑造中国文学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审美品格,突出各民族文化共性和中华民族共同形象符号。其次,民族文学要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在时代发展浪潮中的命运变迁,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最后,民族文学要从丰富的史料中挖掘各民族互市不断、和亲通婚、交杂居住的团结融合题材,对各类古籍中的“三交”史进行文学再现。民族文学创作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书写历史,不歪曲、不夸大,如实呈现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与局限,帮助读者形成全面准确的历史认知,对种种试图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错误史观予以回击。学界与评论界也需投入更多精力,明晰民族文学的创作方向、价值导向以及审美取向,为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