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时代内涵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雪  马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924日回信勉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代。他在信中指出1951年各族代表立碑盟誓的历史事件,并强调70多年来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不仅是对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意义的肯定,更是对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精神的高度赞扬。

一、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渊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经济发展迟滞,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多样。党中央及云南省委坚持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派出访问团、工作队到民族地区做好事、交朋友,实施和平协商土改”“直接过渡等政策,引导边疆各族群众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增进边疆人民对内地的了解和民族团结,中央决定从各地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509月,云南普洱区选派了43名各族代表和工作人员赴京观礼。各民族代表在北京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1227日,各民族代表返回云南后立即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来自26个民族的头人、首领和党政军领导共300余人参会。1951年元旦,3000多名各族群众在宁洱红场举行隆重的盟誓大会。48名代表在碑上用傣文、拉祜文和汉文签下名字,庄严宣誓: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郑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民族团结誓词碑就此诞生。

二、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时代内涵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成功实践的关键见证,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一,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各族人民通过盟誓立碑,表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自上而下党的民族政策引导与组织实施,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其二,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传统文化创新的典范。通过歃血为盟这种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民族团结提供坚实的内在动力。自下而上的盟誓铸魂,通过传统文化的仪式感与凝聚力,激发各民族群众的内在动力。其三,民族团结誓词碑以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生动诠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伟大实践。从最初的顾虑到后来一心向党,民族代表决心跟党走,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李雪,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工商学院;马腾,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