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倩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一关键核心驱动力量,科技创新已然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包括5G通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在农村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方面,通过5G网络部署和大数据技术集成,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转型升级,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撑。与此同时,多元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涌现。这些制度性载体不仅优化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更为科技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系统化支撑平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类经营主体对科技创新价值的认知不断深化,应用科技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愿显著增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科技赋能乡村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针对农业核心技术领域,我国在此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内部科技供给能力均有待提升。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在一些农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提升。以畜禽遗传育种为例,其核心种源约80%依赖进口。在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方面,美国、德国、荷兰等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为1.9%,我国仅为 0.71%,远不及世界农业强国的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匮乏问题突出,多元化科技人才、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供给不足。一些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制度,造成部分科技人才缺乏解决农业专业问题的核心素养与能力,进而拖缓农业发展的整体进度。科技人才的结构性匮乏会造成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缺乏科学性与前瞻性考量,从而无法及时解决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乡村数据基础建设相对于城市较为薄弱,村民对数字建设的参与度不高。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城镇网民规模达7.9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1.8%;农村网民规模达3.1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28.2%;农村网民规模仅占城镇网民规模的39.3%。此外,我国农村村民的整体数字素养欠缺:一方面表现为在面对虚假信息与低俗内容时,部分人群缺乏辨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自律性不足,部分人群存在沉迷线上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的现象。这致使互联网平台在知识学习、商业经营、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多元化功能未能得到有效释放与充分利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科技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征,不仅在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对技术升级有需求,还在乡村治理、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技术创新的诉求。满足这些需求需构建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协同机制,重点在于提升科技供给强度,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优化科技政策和加大资金支持,并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社会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确保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人才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要多维度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和大力支持科技人才队伍,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优质科技人才资源向乡村空间集聚;另一方面,可依托 “青鸟计划” 等人才项目,吸引高校学子利用假期返乡参与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流动与配置层面,应建立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常态化机制,既要鼓励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创新,又要加大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多元主体参与不仅强化了人才支撑,为农业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夯实了人才保障基础,还通过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最终形成以人才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快乡村宽带网络、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确保网络覆盖到村到户与数字设备的稳定运行,为数字化应用提供硬件支持。同时,搭建乡村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业技术咨询、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销售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产品流通。另一方面,提高乡村村民数字素养。有效发挥乡村村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乡村村民参与数字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融入数字化生活。同时,要加大基层政府干部与乡村本土人才的数字技能培训力度,充分释放其示范引领效能。此外,针对老年群体、低学历群体等数字技术应用中的薄弱环节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确保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