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面落实产假政策 建立成本共担机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娓

产假政策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基础、前提地位,包含假期、津贴、工作保护三大要点,旨在给予母亲在分娩前后暂离工作岗位的权利和固定时长的带薪休假,保障母婴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为全面落实产假政策,当前可在各地已形成“落实产假、呵护母婴”共识的横向基础之上,进一步解决产假政策执行过程中“心不齐、力不致”问题,凝心聚力,构建政府主导、单位尽责、市场发力、家庭托底、个体参与的纵向协作机制,争取五方主动共担产假成本、共护母婴安康、共塑民族未来。

一、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质量

政府着力优化、落实覆盖全体女性公民的产假政策。调动、运行、管理各渠道资金,为休产假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立足民情渐进式增加产假天数、津贴标准、就业保护期、配套假期,推动哺乳假、陪产假、育儿假落地见效;重点削弱因户籍、职业造成的产假时长和收入差异,关注当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敦促医院提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产后保健等生育医疗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改善产妇生产体验;在落实既有产假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创新、成效评估和经验推广,谨慎使用高额津贴类“急就章”,以免影响机制整体平衡与长期运行。

政府不仅是政策制定者,还在政府、单位、市场、家庭、个体构成的协作机制中担当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面向用人单位,政府强化监督约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孕产妇休足产假且产假前后免遭职场歧视尤其是隐形不公;面向市场,政府严格制定母婴用品及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栏和行业标准,加强监管力度;面向家庭,政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关于产假的普法教育和政策解读。面向女性个体,政府需将产假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二、用人单位健全保障机制

为孕产期女职工减负

用人单位一要依法落实产假政策,按时按量缴纳生育保险并发放生育津贴,自觉接受政府监督,将产假规章制度纳入用工合同,简化孕产妇请销假手续,不把休产假作为女职工续聘、考核、晋升、调岗的衡量因素,考虑用任务考核制代替打卡考核制,降低孕产妇当年度业务考核标准且顺延考核期限,避免以任何形式迫使孕产妇不休、少休产假或从事夜班、重体力劳动。二要明确让职工休好产假对单位发展和形象建设的积极效用,主动营造关爱孕产妇的工作氛围,允许孕产妇及其配偶预支工资保障生产,配备母婴室、孕产妇专用办公室或与临近单位共建、共享,定期召开女职工集体协商会议沟通产假等女性权益的保障问题。

三、市场积极作为

提供高性价比商品和服务

市场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长线经营思维、客户至上理念和薄利多销原则,着力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打造优质品牌,加快培养专业技能精湛、道德素养优秀的母婴护理人员,合作共建“孕、产、育”高效一体化产业链。母婴行业可基于孕产妇休养需求,积极发展商业生育保险、胎教型旅游项目、孕产妇岗位暂代、上门产检及身心护理、(外)祖父母育婴培训等。大数据行业可加快评估企业、住宅区、医院等地的生育友好水平,打造数据库、点评网站以便孕产妇查询、比较、挑选。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加紧配备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以便孕产妇就近检查、护理、咨询。社区、村(居)委会等基层单位可组织有经验且有余力的老人、未就业女性,为孕产妇有偿提供护理、陪伴、托育服务。影视行业加快打造母爱、孝道、天伦之乐等主题的高质量作品,开设教授科学孕产知识的优质栏目,避免过度渲染女性生育困境。

四、家庭加强家风建设

全方位呵护母婴

家庭是保障产假的基本单位,需依照法律法规提前制订科学的生育计划,预留生育经费及风险金,预订市面上与产妇本人需求适配的母婴服务产品及服务;同时,组织家庭成员分工协作,设置“家庭日”民主协商家庭纠纷,为孕产妇打造轻松愉悦的休养环境。家庭成员需认同女性休产假的必要性、价值性,高度肯定女性的生育成本及贡献,尊重女性的生育、哺乳、工作意愿,考虑给予孕产妇一定的经济奖励。配偶需贯彻男女平等理念,落实陪产假、育儿假,切实担负起照顾孕产妇和婴幼儿的责任,理性看待孕产妇长斑、发胖、消极等身心变化,在以往注重孕产妇身体休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关怀、鼓励和陪伴,且在产假结束后积极协助妻子返岗。

五、女性注重自我调适

合理降低生育成本

第一,女性要树立正确的产假观,明确产假既是母体必需的休养期又是新生儿必需的哺乳期、陪伴期、早教期,根据政策要求按时按质按量休好产假,做好自我身心调试,避免产假期间过度劳累或精神焦虑,充分保障自身与新生儿的身心健康,熟知且勇于维护自身产假权益,在权益受损时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反映。第二,女性要淡化家庭与工作冲突的刻板印象,认同生育、工作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享受亲子关系、配偶关怀和家庭照顾,树立“儿孙自有儿孙福”“后生可畏”等豁达心态,从而减轻孕期焦虑。

如此一来,政府、用人单位、市场、家庭、女性个体拧成一股绳,打破以往相对单一的路径和资源依赖,以产后有所休、有所养、有所依、有所乐为目标,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步调一致,构筑政府补助、单位缴费、市场让利、家庭积蓄、个人储备的成本共担机制,进而建立健全横向政策全覆盖、纵向执行全贯通的稳定、良性、长效工作体系,持续以“易生”“好生”“优生”呵护女性群体的生育意愿和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