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强
在出版单位中,组织行为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将党建、人事与思政工作紧密结合。党建工作作为组织治理的核心,需要通过行为学视角,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出版单位党建、人事、思政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探讨其技术支撑与实践路径:从嵌入式流程再造切入,将党建要求深度嵌入业务与人事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平台的集成,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党建、人事、思政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化管理;设计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员工职业成长路径,构建全员覆盖的动态培养体系。
一、构建出版单位党建人事思政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基础
1.党建引领下的组织行为学整合
在实践中,出版单位的党建工作可以通过构建基于行为学理论的激励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渗透到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中。例如,通过党建活动与业务培训同步开展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员工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组织行为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尤为关键,它强调员工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体应用场景包括设计以党支部为单位的集体决策模式,在实际人事管理中引入团队协作指标,将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的价值观挂钩。此外,借助行为学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可以分析党建、人事与思政在团队层面的交互影响,进一步通过反馈机制动态调整工作模式。例如,在编辑团队中引入定期思想汇报与党建课题研讨,确保政治价值观的统一。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制度设计
出版单位中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用体现为制度的规范性和引导性,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制度经济学关于激励相容性的研究。在实践中,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将思政教育与人事管理相结合。例如,设计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时,融入党性教育指标和思想政治学习考核机制,使员工在完成业务目标的同时强化政治意识。这种模式需要借助清晰的制度框架,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嵌于组织运行的各个环节。应用案例包括设立党务公开制度,将党建活动、党员学习成果公示,并与年度评优相结合,从而激发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热情。
3.信息技术驱动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出版单位的党建、人事与思政一体化提供了全新支撑,其理论依据源自管理信息系统(MIS)的集成理论。通过信息技术,党建、人事与思政信息可以实现数据化、可视化和动态管理。具体场景包括开发一体化的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将党组织活动记录、党员发展流程、人事档案和思想政治教育记录整合在同一平台。这种集成理论强调数据的统一性和联动性,有助于打破传统部门间的孤岛效应。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出版单位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动态评估员工的思想政治学习成效与岗位胜任力。
二、出版单位党建人事思政一体化模式构建策略
1.党建嵌入式流程再造
出版单位党建人事思政一体化模式的构建,需要通过嵌入式流程再造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人事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将党建目标、思政任务和人事管理需求整合到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使党建不再是独立模块,而是渗透到业务链条中。例如,在出版单位的选题策划环节,可以设计“党建选题审核机制”,由党支部牵头审查选题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内涵,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将党建要求融入业务核心。实践中,某出版集团在编辑流程中引入了“政治内容预审会”,规定所有图书选题需经过党组织审核,确保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
2.信息化平台构建与集成
信息化平台是出版单位构建党建人事思政一体化模式的技术基石。通过搭建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党建、人事和思政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具体实践中,可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将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模块分开部署,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例如,在某出版单位的实践中,其通过构建“党建云平台”实现了党组织活动、党员档案和政治教育内容的集中管理,同时将平台接口开放给人事系统,实现双向数据流动。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整合党务、人事和员工思想状态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提取关键指标,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3.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一体化设计
在出版单位的党建人事思政一体化模式中,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联动设计是关键环节之一。这一策略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员工的职业成长路径深度结合,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员工思想觉悟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具体方法包括设计“思政能力提升计划”,将思想政治学习成果纳入员工职业发展的核心指标。例如,某出版集团设计了一套“思政-职业双核能力评估模型”,将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与业务能力考核融合为统一的评价体系,形成全员覆盖的晋升依据。
结语
出版单位党建人事思政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是新时代组织治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嵌入式流程再造,将党建要求融入业务链条,实现思想引领与业务发展的统一;借助信息化平台构建与集成,打破数据孤岛,推动管理的智能化与协同化;设计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员工成长路径深度融合。这些策略不仅依托技术专业化实现动态管理与精准施策,更在制度与实践层面搭建了有机一体化的治理架构,为出版单位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出版单位应持续完善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为党建引领下的文化传播赋能。
(作者单位:天津市报刊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