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躺平”到“觉醒”:思政课如何解答青少年的精神困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向嘉欣

近年来,“躺平”“摆烂”“佛系”等网络热词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成为部分高中生面对学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时的心理写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约有38.7%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其中15.2%的学生经常产生“努力无意义”的想法。然而,在杭州亚运会、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等重大事件中,青少年又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参与意识。这种“躺平”与“觉醒”并存的现象,折射出当代高中生复杂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困惑。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心态?又该如何通过思政课引导青少年走出精神困境,实现从消极逃避到积极担当的转变?

一、“躺平”心态的深层社会动因

1.就业竞争加剧与“学历贬值”的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23年达到1158万,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市场的收缩。许多企业招聘门槛不断提高,“985/211优先”“硕士起步”成为常态,导致高中生早早陷入对未来就业的焦虑。社交媒体上流行的“孔乙己文学”——“学历是我脱不下的长衫”,正是这种焦虑的体现。部分学生认为,即便考上好大学,未来仍然面临“内卷”,因此产生“努力无意义”的想法。

2.房价、物价与“奋斗的性价比”的质疑

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下,不少年轻人开始计算“奋斗的性价比”。一线城市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的房价,让许多高中生感到“即便考上好大学,未来也买不起房”。这种现实压力使得部分学生选择“低欲望生活”,认为“躺平”至少能减少心理消耗。

3.社交媒体的“丧文化”与算法强化   

短视频平台上的“躺平学”“摸鱼哲学”等内容,通过戏谑的方式解构传统奋斗价值观。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会根据用户偏好不断推送相似内容,形成“信息茧房”,让消极心态不断强化。例如,某社交平台的数据显示,浏览过“躺平”相关内容的用户,后续被推送同类内容的概率高达75%,这种信息环境加剧了部分青少年的消极认知。

4.代际价值观冲突与身份认同困境

当代高中生(以05后”为主)的成长环境与其父母(以“70后”“80后”为主)存在巨大差异。老一辈信奉“努力就能成功”,而年轻一代在社交媒体影响下,更倾向于质疑“努力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这种代际认知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家庭期望与自我认知之间陷入矛盾,进而选择用“躺平”来应对压力。

二、思政课的破局路径:从认知唤醒到行动激励

如何让思政课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帮助他们从“躺平”转向“觉醒”?以下是几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1. 用“小故事”解构“大道理”,建立情感共鸣

思政课应避免空洞说教,而是通过鲜活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生活的关联。例如,在讲授“人生价值”时,可以对比两种现象:一是社交媒体上某些“躺平网红”的消极言论,二是“北大韦神”(数学家韦东奕)对学术的纯粹热爱。通过讨论“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此外,结合时事热点,如“华为芯片突围”,讲述年轻工程师如何通过坚持创新打破技术封锁,能够有效解构“躺平=理性”的错觉,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2. 设计“对抗性议题”,激发批判性思维

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简单的灌输容易引发逆反心理。因此,思政课可以引入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认知。例如,围绕“躺平是个人权利还是社会责任”展开辩论,并结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的“矛盾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某中学的实践表明,在辩论后,超过60%的学生改变了原先对“躺平”的片面看法,开始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

3. 构建“参与式课堂”,推动知行合一

思政课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鼓励学生付诸行动。通过设计实践性任务,让学生体验“微小行动也能带来改变”,从而增强使命感。例如,某校思政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改造提案”活动,鼓励他们通过调研提出改进方案。最终,学生促成了食堂菜价调整、图书馆开放时间延长等实际改变。这种“参与式学习”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集体行动的力量,从而减少无力感。此外,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如“淄博烧烤”“哈尔滨文旅出圈”等案例,说明普通人的积极参与如何推动社会向好发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行动意愿。

总结

思政教育要实现从“躺平”到“觉醒”的引导,必须完成三个关键转变:首先,要从“你应该”的规训式教育转向“我们可以”的赋能式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改变的可能性;其次,要从抽象的价值灌输转向具体的生存智慧传授,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学业压力、职业选择等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要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向双向的成长对话,在平等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唯有如此,思政课才能真正成为青少年认识世界、定位自我的指南针,帮助他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坐标和人生意义。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一种育人理念的重塑——将年轻人视为解决问题的伙伴,而非被教育的对象。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