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何祎鸣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经济工作作为党的中心工作,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现代化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好“四新”要求,即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新质生产力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开创性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动力。未来,我国需进一步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推进动力转化,高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历次科技革命引领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重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等优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强化效益提升,高效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提高效率、提升效益、优化效能,通过科学技术、业态模式、管理组织、体制机制等创新带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彻底摆脱过去低成本基础上的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全面转向创新驱动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三是实现质态跃升,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导向。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因此,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绿色生产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四链”深度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做好“四链”深度融合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创新链是重要动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加重大科技成果供给。产业链是主要载体,要深化需求牵引,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发展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必要保障与重要支撑。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更多投资于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科技金融更是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科创企业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的普遍特征,应大力发展耐心资本、拓宽丰富科创金融产品供给,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重大作用。

 

三、各地区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区蓄势新质生产力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应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主动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立足实际、结合区域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现状与机遇,进行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由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差异,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会呈现出不同特征。发达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与科研实力,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重大科技攻关,在高精尖上大做文章,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前瞻性谋划。欠发达地区科研力量有限、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忌盲目求新求快,而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大力发展优化升级本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另一方面,有针对性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提升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共延边州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