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文旅融合背景下 黄河文化传承路径研究——以山东“黄河大集”为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 刘佳圆

黄河大集是山东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要求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沿黄文化体验廊道,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策划推出的品牌活动。

一、山东省打造黄河大集特色品牌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

齐鲁大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2023年,黄河大集首次被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黄河大集文旅新品牌的提出,释放出作为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强信号,同时助力好客山东品牌纵横延伸,产生品牌效应。黄河大集品牌活动打破了传统集市模式,它将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让传统的集市逐渐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在带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黄河大集作为山东省推出的特色品牌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把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乡土情怀结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还通过文化+”“+文化的跨界融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的需要,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黄河大集的兴起展现了老百姓物质生活富足和消费品位的提升。当大集成为共建共享的公共空间,黄河文化的传承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转变为居民自发参与、共享成果的社会行动。

(三)有利于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山东省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省份,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依托优越的发展条件,黄河大集完成从交易场所文明载体的跃迁。游客在观赏黄河水系的蜿蜒地貌特征的过程中,可深度参与非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黄河文化完成了从博物馆器物层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范式转换,实现了从被动观看主动参与的跨越。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文化传承的路径

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省以四维路径激活黄河文化基因:构建非遗传承代际梯队,破解传承断层;以IP叙事重塑市集场景,推动粗放运营向故事驱动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打造虚实交融体验空间,突破物理载体局限;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品质。以黄河大集为引构建具有齐鲁特色的黄河文旅融合新模式,实现黄河文化价值当代转化。

(一) 培育传承梯队:从青黄不接代际活态

代际传承是黄河文化永续发展的关键。当前非遗传承面临老龄化严重、青年参与不足等问题,需构建教育体系创新机制文化认同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把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黄河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同时,推动非遗技艺纳入地方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立课堂研学大集实践市场转化的人才培养链条。通过培养相关储备人才,为黄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突破业态困境:从千集一面“IP叙事

当前黄河大集多囿于传统线下市集模式,商品同质化严重,文化表达停留于乡土符号拼贴阶段。要破解这种业态困局,需以IP叙事重构黄河文化价值链,实现从地理标识到精神图腾的跃升。文旅融合不应止步于卖特产+演非遗的初级形态,而应深挖黄河文化超级IP”的叙事潜能。此外,品牌建设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迭代空间形态:从物理集市数字孪生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除了发展线下物理集市以外,还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创线上平台。依托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文化数字沉浸带,利用全息投影、空间声场技术打造黄河文明时空走廊。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发黄河文化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可以更有效地记录、保存及传播黄河文化的各种元素;运用ARVR等技术,使黄河文化的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具体。

(四)重建基础设施:从随心所欲规范管理

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需着力强化城郊区域黄河大集的空间承载力。建议实施道路系统优化与基础设施更新工程,同步科学规划集约化停车场地。在运营管理维度,应构建常态化监管体系,重点保障服务设施全周期运维效能与环境卫生质量动态达标;创新环保宣教机制与行为引导策略,培育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环境责任意识,构建黄河大集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

黄河大集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民生为本的创新范式,为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具有范式意义的区域实践方案。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更在于构建了文化资本、经济动能与社会效益的三维联动机制。随着品牌矩阵的体系化建构与数字技术的全景式赋能,该文化工程将逐步升格为具有国际传播效能的特色文化符号。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