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刘佳圆
“黄河大集”是山东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要求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沿黄文化体验廊道,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策划推出的品牌活动。
一、山东省打造“黄河大集”特色品牌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
齐鲁大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2023年,“黄河大集”首次被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黄河大集”文旅新品牌的提出,释放出作为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强信号,同时助力“好客山东”品牌纵横延伸,产生品牌效应。“黄河大集”品牌活动打破了传统集市模式,它将“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让传统的集市逐渐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在带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沿黄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黄河大集”作为山东省推出的特色品牌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把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乡土情怀结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还通过“文化+”与“+文化”的跨界融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的需要,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黄河大集”的兴起展现了老百姓物质生活富足和消费品位的提升。当大集成为共建共享的“公共空间”,黄河文化的传承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转变为居民自发参与、共享成果的社会行动。
(三)有利于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山东省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省份,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依托优越的发展条件,黄河大集完成从“交易场所”到“文明载体”的跃迁。游客在观赏黄河水系的蜿蜒地貌特征的过程中,可深度参与非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黄河文化完成了从博物馆器物层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范式转换,实现了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跨越。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文化传承的路径
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省以四维路径激活黄河文化基因:构建非遗传承代际梯队,破解传承断层;以IP叙事重塑市集场景,推动粗放运营向故事驱动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打造虚实交融体验空间,突破物理载体局限;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品质。以“黄河大集”为引构建具有齐鲁特色的黄河文旅融合新模式,实现黄河文化价值当代转化。
(一) 培育传承梯队:从“青黄不接”到“代际活态”
代际传承是黄河文化永续发展的关键。当前非遗传承面临老龄化严重、青年参与不足等问题,需构建“教育体系—创新机制—文化认同”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把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黄河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同时,推动非遗技艺纳入地方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立“课堂研学—大集实践—市场转化”的人才培养链条。通过培养相关储备人才,为黄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突破业态困境:从“千集一面”到“IP叙事”
当前“黄河大集”多囿于传统线下市集模式,商品同质化严重,文化表达停留于“乡土符号拼贴”阶段。要破解这种业态困局,需以IP叙事重构黄河文化价值链,实现从地理标识到精神图腾的跃升。文旅融合不应止步于“卖特产+演非遗”的初级形态,而应深挖黄河文化“超级IP”的叙事潜能。此外,品牌建设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迭代空间形态:从“物理集市”到“数字孪生”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除了发展线下物理集市以外,还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创线上平台。依托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文化数字沉浸带”,利用全息投影、空间声场技术打造“黄河文明时空走廊”。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发黄河文化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可以更有效地记录、保存及传播黄河文化的各种元素;运用AR、VR等技术,使黄河文化的呈现方式更为生动具体。
(四)重建基础设施:从“随心所欲”到“规范管理”
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需着力强化城郊区域“黄河大集”的空间承载力。建议实施道路系统优化与基础设施更新工程,同步科学规划集约化停车场地。在运营管理维度,应构建常态化监管体系,重点保障服务设施全周期运维效能与环境卫生质量动态达标;创新环保宣教机制与行为引导策略,培育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环境责任意识,构建“黄河大集”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
“黄河大集”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民生为本”的创新范式,为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具有范式意义的区域实践方案。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更在于构建了文化资本、经济动能与社会效益的三维联动机制。随着品牌矩阵的体系化建构与数字技术的全景式赋能,该文化工程将逐步升格为具有国际传播效能的特色文化符号。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