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互联网赋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 何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在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优质学习内容触手可及。学生可通过智能平台接触多语种、多领域的翻译材料,拓宽知识视野;教师则能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痛点,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人工智能翻译工具的应用也促使学生在比较与修正中深化语言理解,提升实践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多维交互的教学生态,互联网真正成为翻译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一、建设资源平台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构建集成化、开放性强的英语翻译教学资源平台是推动高校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资源平台应整合多样化的翻译语料资源,包括新闻、科技、法律、商务等领域的真实语境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应通过分类构建词汇库、句型结构库、翻译技巧库等子模块实现知识点的系统整理与模块化呈现,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和自主学习;应提供中英文双向翻译样例和点评,帮助学生对比分析,提高语言转换与表达能力;应实现持续更新,与时俱进地引入当代社会热点及国际新闻材料,增强学习的现实关联性和实用性;可集成语音识别、文本纠错、自动评分等人工智能(AI)功能,为翻译作业提供即时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成就感。同时,教师可利用资源平台布置个性化任务,追踪学习进度,形成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系统反馈的闭环机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增设翻译论坛、项目协作区,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模拟翻译实践、线上研讨等活动,提升其团队协作与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资源平台建设,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实现资源共享、方法创新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推动教学模式向智能化、开放化转型。

二、推行混合教学

在互联网赋能背景下,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成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混合教学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灵活调配。教师在线上环节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翻译平台等渠道,推送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翻译理论讲解、案例解析与实践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进度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学习路径;线下教学则聚焦深度交流与实操训练,通过面对面的讲评、角色扮演式翻译实践、实时问题答疑促进学生对翻译技巧与策略的理解与应用。线上资源助力基础知识积累,线下课堂强化实践与批判性思维,二者互为支撑,显著提升翻译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比例,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与考核标准,避免线上线下教学脱节。线上学习环节应加强交互设计,如设置在线讨论区、翻译任务打卡、阶段测试反馈等,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度;线下教学则可以结合学生线上学习情况,针对共性问题展开研讨式教学,组织模拟翻译项目或比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通过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传统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力量,打造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实践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新生态,助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提升翻译能力与创新素养。

三、引入AI翻译工具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AI翻译工具,是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实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AI翻译技术(如Google TranslateDeepL、百度翻译等)已具备较强的语义识别和语境判断能力,教师可将AI翻译工具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人机对话:利用AI初步生成译文,节省基础性劳动,帮助学生更快掌握信息主旨;学生需对AI译文进行人工校正、润色与评价,从而锻炼其语言精准度、逻辑思维与批判意识。教师还可通过设置对比练习让学生分析AI和人工译文的异同,提升翻译的技巧性和创造力,真正实现技术+人文的协同育人。引入AI翻译工具还可增强教学过程的数据化与个性化特征。AI翻译工具具备语言风格推荐、语法检查、术语库构建等功能,能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习惯与学习需求,提供精准反馈与纠错建议,从而推动个性化教学落地。教师也可通过AI翻译工具统计学生常见错误、翻译偏差和学习轨迹,形成大数据分析结果,优化教学内容与策略。此外,AI翻译工具的引入有助于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需求的认知与适应能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通过合理嵌入AI翻译工具不仅能够紧跟技术发展潮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培养具备技术素养和跨文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注入了新动能,推动了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的系统革新。无论是资源平台的构建、混合教学的推行,还是AI翻译工具的引入,都有效拓展了教学边界,提升了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应主动适应技术变革趋势,不断完善互联网赋能的教学生态,推动翻译课程向智能化、个性化、实践化方向发展。唯有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既掌握语言技能,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素质翻译人才。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