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璠
自我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是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观念,思政教育唯有以自我革命精神为引领才能不断破除自身僵化、封闭、脱离实际的弊端,推动理念更新、内容优化与手段革新,增强政治性、时代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自我革命强调刀刃向内、直面问题,促使思政工作者主动反思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高度与育人实效,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正是在这一精神感召下,新时代思政教育才能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基础上实现从“灌输式”向“互动式”、从“封闭讲授”向“开放融合”转变,为立德树人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
一、深化理念革新
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中,深化理念革新是实现守正创新的关键路径之一。自我革命精神本质上要求敢于突破固有思维,勇于自我否定、持续自我更新。传统思政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政治灌输,而理念革新的核心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价值引导与个体成长的有机统一,通过引导教师跳出单一说教模式来树立“教育即育人”的整体思维。思政课堂可以从“讲授中心”逐步转向“理解中心”“价值中心”,在内容设置上应强化课程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体悟思想价值、涵养理想信念。理念的革新还应落实在教育实践机制上,推动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同步转变。教师需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视角与生活化情境,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渗透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各类载体之中,构建“大思政”格局;学校应鼓励教师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对话式教学、项目化学习等,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此外,理念革新还应体现在评价机制的优化上,从单一的知识性考核转向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真正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思政教育全过程。
二、拓展教学方式
在自我革命精神的引领下,新时代思政教育要实现守正创新,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方式,积极拓展多样化教学路径,以适应学生认知方式和媒介接触习惯的深刻变化。拓展教学方式的首要任务是引入互动性更强、情境性更高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思想政治内容。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思想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同时,教师应借助数字技术和智能媒介打造“智慧课堂”,通过教学大数据分析、AI辅助推送等手段提高教学的个性化、精准化和沉浸感,促进思政课程由“单向传输”向“多元交互”转型。拓展教学方式还应注重课堂内外的协同联动,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教学体系。线上平台,如思政课程网络资源库、专题学习App等可以延伸课堂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线下则应依托校内外育人资源,推动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社区参与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提升育人整体效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多重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导者”“学习合作者”转变,发挥引导、激励和反馈作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
三、优化课程体系
在自我革命精神的引领下,优化新时代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守正创新的重要举措。当前,思政教育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和逻辑体系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与重复化问题,亟待通过顶层设计推动系统重构。优化课程体系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构建“基础—拓展—提升”三层递进式课程架构,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于不同学段与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目标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整合。同时,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文、历史、艺术、科技等学科教学之中,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增强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感染力。优化课程体系还需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导向与时代特征,贴近学生成长实际与社会发展需求。在教材内容方面,教师要注重案例选择的现实性和典型性,选取符合青年关注热点、时代发展脉络和国家战略重点的素材,使理论知识更具现实感和生命力;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和社会调研等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提升课程的教育张力与育人成效。此外,教师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课程实施效果,根据新时代青年思想动态、社会热点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与资源,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四、推动资源共享
在自我革命精神的引领下,推动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是破解资源配置不均、提升教育整体效能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思政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师资水平、课程资源、教学平台等方面的不均衡现象,这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打破资源壁垒,学校应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教学云中心和高校联盟等已有基础,构建覆盖全国、贯通多级、协同联动的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强化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传播,鼓励重点高校和名师团队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程示范包、微课合集、案例库等,并通过公开课、慕课等形式向中西部学校、职业院校、基层教育机构广泛推广,实现优质内容跨区域流通;可以建立标准化资源评价体系,确保共享资源内容准确、导向正确、形式多样,真正发挥好资源的思想引领功能。推动资源共享还应着眼于技术平台建设和制度保障双轮驱动。学校要加强智慧思政教学平台的统筹规划与分级建设,打造涵盖教学资料、课堂实录、交互工具和教学反馈等多维功能的一体化平台,推动资源在校际间无障碍流转。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以区域为单位构建“共建、共用、共享”的教育协同体,实现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研成果的共研共用;可以在制度层面出台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和教师参与资源共建共享,对优秀资源进行认定和奖励,并将其纳入职称评审、科研成果认定等体系中,调动教育主体积极性;应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提升资源推送精准度和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