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三重逻辑探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乡村文化.jpg

■  范晓雨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还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发展基础。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依归,其演进和发展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梳理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三重逻辑,有助于深入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意蕴,从而在新的时代不断优化其实践路径。

 

(一)历史逻辑:乡村文化振兴是百年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伸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决扛起“开启民智”和“乡村治愚”的大旗,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乡村扫盲运动、兴办乡村基础教育、移风易俗,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推进乡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加强乡村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依次经历了奠基、觉醒、探索等多个重要阶段并逐渐走向繁荣。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运用多元载体保护乡村文化、利用新媒体手段推广乡村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繁荣乡村文化。这些振兴乡村文化的实践探索不仅是对历史精髓的保留与传承,更是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刻理解与创新。

 

(二)理论逻辑:乡村文化振兴与“第二个结合”具有内在耦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乡村文化振兴指引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凝聚着村民的智慧,饱含乡村社会的历史底蕴,为“第二个结合”的实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内在耦合性深刻地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代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知”,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振兴是“第二个结合”的“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借助乡村文化振兴这一实践平台来实现,二者统一于“知行合一”的践悟立场。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扎根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蕴含我国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乡村文化振兴则着眼于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现代科学技术等时代优势,包含我国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二者的内在耦合性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又表达了对现实的回应。

 

(三)实践逻辑:乡村文化振兴回应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要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富“口袋”,更要富“精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正回应了广大人民物质富足、精神满足的美好生活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乡村文化振兴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等方式,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经济驱动性。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厚植文化自信的丰饶沃土。乡村文化振兴注重挖掘、保护和弘扬乡村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宝贵资源,让其在时代的变迁中继续绽放光彩,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性。乡村文化振兴凭借其独特的价值导向性、经济驱动性和文化传承性,使得乡村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热土,更成为人民心灵栖息的家园,真正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为人民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