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江西
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驱动下,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待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破解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师资不足、氛围不浓等现实难题。本文从目标设定、环境营造、载体创新、方式变革四个维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高职院校构建科学激励机制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现实挑战:高职院校优化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面临的三大瓶颈
(一)学生动力不足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薄弱、创业精神匮乏的问题。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更关注职业技能的学习,但对创新创业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受限于文化基础与资源支持,认为创新创业“高不可攀”,导致参与度较低。此外,高职学生大多为“00后”,虽然思维活跃,但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思维训练,难以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
(二)师资与氛围短板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多由非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同时,院校过度偏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致“双创”文化渗透不足。此外,许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持续参与的内驱力。
(三)机制僵化单一
现有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多以物质奖励为主,忽视精神激励与过程引导。许多院校仅在学生取得成果后进行奖励,缺乏对项目孵化过程中的阶段性激励。此外,激励机制缺乏对“00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匹配,难以形成长效驱动。部分院校甚至忽略了惩罚机制的建立,导致一些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态度不端正,影响了整体氛围。
二、破局之道:四维路径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一)精准定位:分层设定激励目标
1.意识唤醒
通过典型案例宣讲、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树立“敢闯会创”的理念。例如,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分享经验,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实际过程与挑战,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能力进阶
以“理论培训+实践孵化”为主线,分阶段设置目标(如创意提案、项目路演、成果转化等),匹配阶梯式奖励。例如,在项目初期提供小额资金支持,中期引入企业导师指导,后期对接市场资源,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能力。
(二)生态赋能:构建全域激励环境
1.政策联动
对接地方政府与产业资源,设立专项基金、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场地、资金、法务等“一站式”支持。例如,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双创扶持基金”,为优秀项目提供启动资金。
2.文化浸润
打造校园“双创”品牌活动(如创新创业月、校企合作挑战赛等),通过赛事荣誉、媒体宣传提升学生参与获得感。例如,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展示学生的优秀项目,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
(三)载体创新:激活内外协同效应
1.师资提质
引入企业导师、创投专家组建双创导师库,强化教师实战培训,推动“课堂+企业”双场景教学。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其指导能力。
2.校企融通
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以真实项目驱动学生实践,优秀成果可获企业投资或优先录用机会。例如,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命题挑战赛”,学生团队竞标解决真实技术难题。
(四)方式革新:动态激励贯穿全程
1.过程激励
针对项目孵化周期长的特点,设置“里程碑奖励”(如创意立项、原型验证、市场测试等),及时认可阶段性成果。以创意立项为例,学生团队提出将智能家居系统与用户日常行为数据结合,实现智能场景自动化的创意,通过评审成功立项后团队可获得5万元现金奖励。
2.多元奖惩
除奖金、学分奖励外,增设“双创标兵”称号、企业实习推荐等荣誉或奖励;对消极应付者纳入诚信档案,形成正向压力。例如,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荣誉称号,并在校内媒体上宣传;对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纳入诚信档案。
三、案例点睛: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落地成效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设立“双创学分银行”(可兑换课程学分或创业资源)、引入企业“悬赏制”项目(学生团队竞标解决真实技术难题),一年内学生“双创”项目参与率提升40%,三个项目获省级奖项并成功孵化,校企合作订单增长25%。
四、未来展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长效激励机制的关键举措
(一)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例如,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双创扶持基金”,为优秀项目提供启动资金。
(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例如,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命题挑战赛”,学生团队竞标解决真实技术难题。
(三)学生个性化需求匹配
针对“00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例如,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创新创业任务,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完成任务后获得相应奖励。
结语:让机制“活起来”,促“双创”“火起来”
高职院校需跳出传统教育框架,以激励机制为支点,促进学生潜能、师资活力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唯有构建“目标精准、环境开放、载体多元、方式灵活”的激励生态,方能真正培育出兼具创新思维与实战能力的“未来企业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