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津静
摘要:王炽是晚清巨商,也是云南近代史上富甲全滇的企业家。王炽在教育、实业、救济等领域都做到了爱国兴乡。他垫支钱款为国纾难,发展地方的实业和水利,修筑铁路桥梁以便利民众;他积极兴办公益事业,投资文化教育,缓解财政困境。本文通过研读与王炽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王炽商业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爱家和爱国的统一,并尝试探讨其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王炽;家国情怀;经商理念
一、引言
王炽是清末的一名商人。在教育上,王炽与当地官吏、乡绅共同成立兴文当,并在昆明、虹溪开设虹溪试馆,开办东门学堂,筹资购买学田;在实业上,王炽为筹办云南铜、锡矿业,先后支付10万两发展资金,并先后开发东川铜矿、个旧锡矿;在医疗卫生上,为民众提供免费的牛痘疫苗,使得数以千计的人免患天花;在赈灾救济上,陕西和山西两省旱情严重时,王炽捐银2万两赈济灾民。此外,王炽不仅在中法战争中垫付巨款,还在川滇地区修筑桥梁和道路,建设社仓和义仓,并收储粮食。王炽热爱国家、热爱家乡,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经商理念和家国情怀对当今具有一定意义。
二、“钱王”王炽的经商理念
王炽生于云南省弥勒县虹溪镇,父亲去世后家庭困窘,不得不弃学经商。最初,他在重庆与旅渝滇人合伙开设天顺祥商号;之后,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设同庆丰号。数年之内,王炽就已成为南方富商。同治十一年,王炽回昆明主持同庆丰号企业,二十余年中积资甚厚,天顺祥、同庆丰汇号被称为“南帮之雄”。王炽所创立的同庆丰是在天顺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创立的总票号,两者都是南帮中的杰出票号。王炽经营有方,以一种坚定、务实、勇于承担的精神,将诚信戒欺的经营理念贯穿到实处。
同治十二年,曾经担任云南巡抚的唐炯奉命前往四川督办盐务,紧急需要银10万两。王炽立下军令状,向唐炯承诺十日之内筹集白银10万两。八日过后,经过多方筹集,王炽将凑足的银两交给了唐炯,为发展四川的盐业立下了功劳,解决了部分省份民众的生活饮食问题,同时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发生过王炽火烧霉变草药一事,反映出其以德经商之精神。面对集资困难的情况,有一批可以获利数万两白银的发霉草药,但王炽果断地烧毁了。下属疑惑为何不将草药售出以赚取利润,烧草药又是为何?王炽表明,烧掉发霉的草药是对百姓的生命健康负责任,违背良心的钱不能赚,资金的话再想别的途径。王炽这种以德经商的精神,贯穿于他整个经商历程之中。王炽一生以利聚财,以义用财,苦研商道,世人给予了“一代钱王”的称号。
三、王炽家国情怀的表现
(一)垫支巨款,为国纾难
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犯越南,清廷命令云南巡抚岑毓英督师出关。军情紧急,需饷甚巨。岑毓英向昆明各汇号借饷银6万两,但几乎无人肯借。在这国家危亡之际,王炽挺身而出,表示愿意独力支借……先后垫饷银六十余万两,实为顾大局明大义,爱国热忱可嘉。为了感谢王炽对国事的大力支持,岑毓英赐“急公好义”、鲍超赠“义重指困”给王炽旌表。两人回到北京,再次联名奏闻朝廷,诰封王炽“资政大夫”,赐二品顶戴。
八国联军侵华,都城失守的情况下,北京的主要商号为了躲避灾祸,都把自己的财产转到了南方。同庆丰北方各大掌柜都打了电报告知在远方的王炽,提议要尽快将资产向相对安全的南方转移,但都遭到了王炽的拒绝。王炽毅然倾尽全力为清廷筹措经费,调动同庆丰北京分号将所有人力、物力集中于北京。在战争平息之后,八国联军洗劫后的京城百业凋敝、物资匮乏。然而,同庆丰在战前收购了一部分百姓为了逃难急于卖出的物资。有人提议王炽趁这个机会卖掉这些东西大赚一笔,但王炽拒绝了发国难财的机会,转而将货物全部低价出售。王炽及其所创立的同庆丰、天顺祥等票号因此名扬全国,成为近代商界的一份荣光。
(二)发展实业,救国为民
光绪十三年矿务大臣唐炯督办云南矿务,为利用王炽的资本开发东川铜矿和个旧锡矿,奏派王炽为矿务公司总办。王炽先后垫款数十万两进行两矿的开采,创下官办两矿先例,并为发展地方民族工业打下了基础。光绪二十二年,与虹溪相邻的宁州婆兮的南盘江大桥被水冲毁。为了一劳永逸,王炽再次捐资建盘溪铁索桥……光绪二十三年,王炽在昆首倡捐资,在昆明城区至西山碧鸡关之间修筑石板路,以利商旅及其车马通行。为改变家乡城区交通,王炽独自出资铺筑虹溪四门街道。中法战争后,西方列强觊觎云南铜锡矿,而王炽和他的子孙们在云南发展矿产、水电与铁路,维护了开发资源的自主权,还抵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光绪十三年,清政府由于军事耗费和对外赔款的关系,财政更加困难,对铜、锡等金属的需要很急,遂派云南巡抚唐炯为矿务督办,专门办理云南矿务。王炽在各处招集商股,还垫银10万两。宣统二年,昆明同庆丰商号用商业上积累的资金投资于工业,组成耀龙电灯公司,进口德国机器设备,建设昆明石龙坝水电站。该水电站于1912年投产,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水力发电站。王炽一方面开采矿产发展实业,促进地方经济;另一方面捐资修路,招集商贾解决国家财政问题。这样的义举体现了救国惠民。
(三)注重教育,热心公益
在故乡,王炽频频为晚清多难的国家社会贡献微薄之力。王炽急公好义,乐善好施。光绪十六年,王炽捐银2万两救山西、陕西的大旱灾民,还出资建三座铁索桥。光绪十九年,四川泸州跨江大桥被水冲塌,王炽出钱修建一座永久性跨江铁索桥,清廷特赏“三代一品封典”,准建坊旌表。王炽富裕后却不忘乡亲,他建立祠堂来凝聚族人,创设粮仓来赈济灾区群众,成立牛痘局来帮助孩童。王炽的善行维持了乡里的宗法秩序,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展现出热心公益、服务于家乡的一颗淳朴之心。
王炽在家乡虹溪镇建书院,办义学,购学田,置经费,助学子。光绪二十年,王炽从上海购《古今图书集成》三套,一套赠昆明五华书院,一套赠虹溪书院,一套赠弥勒县城的桂香书院和竹园书院(由两院分批自行交换看阅)。云南石屏县的袁嘉谷中了经济特科状元,王炽得到了这样的好消息,把兴文当的积蓄捐了出来,其中的一部分给袁嘉谷,另一部分则是在昆明拓东路建成了著名全滇的状元楼,以昭告天下,激励世人。
四、结语
王炽一生以义经商、以儒治商,其充满爱国义举,终成为一代“钱王”。云南位于西南边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边疆是最容易受到侵占的;而国家富强之时,边疆的一些企业也能相继受益。国家命运与企业命运休戚与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王炽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无数次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甘于奉献。他不仅有经商者的智慧,更有视国家命运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王炽一生的经商经历生动诠释着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弥勒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752.
[2]弥勒县虹溪镇志编辑小组.虹溪镇志[M].1989:221.
[3]王诚图.虹溪王氏族谱[M].1996:49-65.
[4]马曜.云南简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88.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