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专病医疗联合体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探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卓

 

一、专病医联体改革的现实困境

(一)运行机制不完善,资源难以整合

目前,我国专病医联体还处在发展阶段,运行机制存在一定“漏洞”。一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医疗机构都建立了这一机制,但仍停留在表面,对于绩效考核中的相关规定不够细化,并且规则的制定通常是由上级部门负责,缺少下级部门的“声音”。二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很多医疗机构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三是管理协同机制不完备。不少医疗机构中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极大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导致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

(二)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救治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一直鼓励培养全科医生,但是当前医学相关人才仍然处于紧缺状态,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归根结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激励机制不完善。薪资水平仍是影响人才就业去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薪资水平总体上不如三级医院,且晋升的机会也有限,相比而言,难以留住人才。二是对医务人员培训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条件有限,缺乏系统培训,极大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与救治能力。

(三)信息化建设不够,双向转诊难以有效落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医疗机构都将互联网与诊疗相结合。但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信息系统没有及时更新,基层的信息沟通之间存在障碍,不利于分级诊疗以及双向转诊。第二,目前各专病医联体对于信息化建设仍仅限于提供医疗服务、就诊信息等,对于健康管理方面的功能开发得还不够。第三,受地域限制,各地区的信息交流比较少,很多优秀的改革经验难以传播分享,限制了专病医联体整体的发展。

(四)宣传不到位,缺乏法律法规的指导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改革方向和目标,开启了我国关于整合型医疗探索的序幕。之后,国家不断出台有关医联体建设的文件,如《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但是,鲜有专门针对专病医联体的制度文件,缺少统一标准,这间接导致了专病医联体的建设缓慢,各地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效率低下。此外,大众媒体对于专病医联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于医疗机构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医联体阶段,对专病医联体了解较少。

 

二、专病医联体改革路径探索

(一)加强创新

专病医联体较之传统医联体,在救治形式、协作机制上已有较大创新,但想要大幅度推广,还需结合我国医疗情况进一步实践。第一,沟通创新。通过加强各地区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促进区域化信息互联互通。第二,流程创新。例如,建立专病救治“绿色通道”,制作专病救治地图,与地区120急救系统紧密合作,明确专病医联体的医疗机构,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急救响应效率。

(二)拓宽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信息从一个个体传向另一个个体的手段,个体之间信息交换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在什么条件下知情方会或不会将该创新传播给未知方,以及传播效果。一方面,大众传媒是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专病医联体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渠道也能够说服个人接受一个新方法,尤其是当渠道中个体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时,其传播效果更为显著。

(三)完善机制保障

当前不少专病医联体还处在建设中,想要广泛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总体而言,我国任何政策的执行与落实都离不开相应体制机制的保障,专病医联体的建设需要“三管齐下”:一是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由上级部门主要负责,但也要“广开言路”,充分倾听下级的声音。除此之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薪资水平与福利待遇,以此来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如成立监察小组,对于专病医联体建设的落实情况及绩效考核进行监督,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三是优化管理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展沟通渠道,各部门各司其职,倡导“一盘棋”模式,携手共同提升专病救治水平。

(四)加强社会系统建设

一个社会系统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单位,他们面临共同问题,有着共同目标。社会系统可以看成一个社会网络,在专病医联体中的社会网络成员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社会大众等。专病医联体改革需要从这几个核心成员出发。在政府方面,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从顶层设计厘清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及职责范围,规范运行及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落实政策保障,通过颁布正式的文件,给予专病医联体前瞻性的指导。在医疗机构方面,一是要贯彻落实政策文件,避免“阳奉阴违”“形式主义”;二是要加强交流,牵头医院应主动承担责任,促进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在医务人员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其救治水平;在社会大众方面,开展社区宣讲教育,以增强居民的防治意识。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