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熠炜
本文针对煤矿行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变化,系统分析当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煤矿生产特殊性提出分层分类培养路径。
一、新时期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复杂性与安全风险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多数企业面临双重困境,一是采掘、机电、通风等核心岗位技术人才断层,二是智能化控制系统运维等新兴岗位人才储备不足。
传统培养模式与智能化需求脱节。在“5G+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的背景下,传统师徒制培养难以满足智能矿山建设需要。多数培训仍停留在设备操作层面,缺乏对数字孪生、远程集控等新技术的系统训练。
职业吸引力不足加剧人才流失。煤矿企业地理位置偏远、工作强度大等客观因素,导致青年技术人才留存率持续走低。部分企业在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上存在“重管理轻技术”倾向,专业技术岗位晋升空间受限。
二、多维路径构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源头。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是破解人才供给瓶颈的关键。应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智能矿山技术发展趋势动态对接,联合开发覆盖煤矿开采全流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组建校企联合教研室,促进教学标准向企业技术标准转化,将井下设备智能化改造、灾害预警系统运维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实施“双导师”培养制度,安排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教学方案设计,组织学生深入井下工作面开展沉浸式学习,在真实作业场景中掌握设备联调、系统故障排查等核心技能。
强化实践导向,创新岗位技能培训模式。构建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训体系是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需建设具备智能开采模拟功能的井下实训基地,集成数字孪生、远程操控等先进技术,搭建涵盖设备安装调试、应急避险处置等典型工作场景的实训模块。推行项目驱动型培养模式,围绕智能采煤系统优化、绿色开采技术创新等实际工程问题组建跨专业攻关团队,通过参与技术方案制定与实施,提高复合型技术能力。
完善继续教育,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构建终身学习支持体系是应对技术快速革新的必然要求。要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学分互认通道,开发面向智能矿山建设的继续教育课程包,提供灵活弹性的学习路径。建设煤矿专业数字教育资源库,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现井下特殊作业场景的远程复现与交互操作。建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档案,结合个人能力特点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重点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跨学科协同创新等核心素养培养。
三、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供给是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应结合矿井实际需求制定智能矿山人才专项培养规划,明确技术岗位能力标准与培养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煤矿智能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建立技术人才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联动机制。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的能力评价机制是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需构建包含专业技术能力、安全生产意识、创新实践成果等要素的复合型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基于工作场景的实操考核标准。推行技术岗位分级认证制度,将技能等级与职务晋升、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形成"培养-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营造人才成长生态环境。塑造尊重技术价值的组织文化是稳定人才队伍的根本保障。要将安全文化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事故案例学习、风险预控演练等方式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拓宽技术人才发展通道,设立首席技师、技术专家等专业岗位序列。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工艺改进、设备改造等五小成果给予专项奖励,增强技术岗位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阶段成果
为了加大对矿井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丁集煤矿持续开展干部、青年夜校培训,涵盖了结构化面试技巧、知识萃取、素质拓展等多元化培训。2024年以来开展培训44期,培训3189人次,兑现学习积分奖励15800元。创新开展支部书记素质提升专题夜校培训,从实际需求出发,针对支部书记履职内容,从党建、信访、文明创建、消防、人力资源薪酬、纪检、服务职工等方面入手,开展针对性培训,增强实用性,为支部书记充电赋能。
一站式接待2024届集团公司新分大学生13人,提供精品如家服务,了解各种需求,关注个人成长。持续推进大学生“墩苗”计划,今年新聘8名大学生技术副队长,为班组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优化了技术副队长考核评分内容,使考核更具体、更精准。常态化摸排专业技术人员思想状态,采取相应对策,鼓励积极行为,疏导负面情绪,同时对表现较差的人员进行约谈,及时引导提醒。积极开展职称申报,提升综合素质,今年完成政工、工程类职称申报44人,其中初级26人、中级11人、高级7人;2023届高校毕业生岗位初聘19人。
五、结语
随着煤矿智能化开采不断深入推进,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应当结合矿井实际需求制定培养计划,为智能矿山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井下实践能力培养、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等举措,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化矿井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淮沪煤电有限公司丁集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