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在挑战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中逐渐面临着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外部文化的渗透两大挑战。内部,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还存在迷茫与不自信行为。外部,对外来文化的渗透,本土传统文化应对力不从心的窘境逐渐凸显。因此,迫切需要强化本土文化根基,分清外部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同时,塑造强有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优势。

一、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演变发展数千年承袭下来的民族精髓。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和国内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日益频繁,国内外文化的“矛盾冲突”不断凸显。

    首先,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不得不去学习更先进的西方文化。其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系列措施得到大力发展,但在学习、引进先进文化、技术的同时,国外部分糟粕文化也悄然进入了市场。

    其次,经历过近代史上的国家局势动荡后,革命运动、经济建设等已然成为工作重心,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缓慢前进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相对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还有待加强。

    最后,长时间地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甚至有少数人“唯洋是举、全盘西化”,表现出民族文化不自信。重拾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不断凸显。

二、如何在危机与挑战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被看见。通过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启蒙教育、少儿读物以及学习教材等手段,加大对新一代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将中华传统文化慢慢融入课外宣讲活动中,寓教于乐,向广大学习者讲解中华传统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鼓励社会团体、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娱活动,在丰富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同时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宣讲、推广。

    其次,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被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已然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我们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无限瑰宝,需要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本质与核心所代表的含义。强化文化建设,深刻理解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性,筑牢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根基,坚守并巩固中华民族的基础。只有清楚理解中国数千年悠久历史、系统的“百家”思想等等,才能谈及对自己文化的理性自觉与自信。

    最后,重新塑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身认同感。塑造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在当下网络信息化发展时代,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主流新闻媒体、地方政府指引等多元化的宣传方式,逐渐引导社会大众重塑文化自信。此外,传统节日的法定化、文化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洋地名”的整改等均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方式之一。

三、如何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文娱氛围。合理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宣传载体,统筹多方力量,以创新的表达形式,宣传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在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工作中的作用,结合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开展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活动,充分宣扬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

    其次,巩固立德树人,深化国民教育。按照适龄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在各教育阶段、教育环节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创新多方式的教育方式拓展校园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落地。同样,要不断加强全体教师队伍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升师资素质水平,确保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鼓励帮扶文艺创作。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促使公民自觉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鼓励文化机构、民间艺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促使中华传统文化以各种方式慢慢融入生活,逐步走向文化产业化。

    最后,建设良好文化法治环境,增加政策扶持保障。可以立法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保护,积极鼓励公民自觉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法治环境。

四、结语

    全球化大发展已然是大势所趋,在各项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然会与外在文化发生不可避免的交融或冲击。因此,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也自然面对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与变更。但即便面临多重挑战,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不能丧失,要在变革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

    (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 赵涛 李生栋 谭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