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正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经济转型,通过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5G网络,实现生态监测和民生服务的数字化。依托清洁能源,西藏发展了智慧农业、文化旅游和清洁能源产业,提升了医疗、教育和农牧业的效率。政策支持和产业基金促进了本土企业成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随着人工智能以及卫星遥感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西藏正从“地理高海拔”迈向“数字高海拔”。当布达拉宫的金顶映照着数据中心的光芒,当藏羚羊迁徙轨迹被 AI 精准监测,雪域高原的数字化蝶变,正在书写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一、绿色算力: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西藏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包括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正在构建国家级的绿色数据中心集群。拉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建设了首个PUE值为1.25的超级计算中心,这标志着雅鲁藏布江流域的“绿色电力计算力走廊”已达到500P的计算力规模,与国家提出的“双碳”战略目标高度一致。这一成就与中建集团在拉萨一体化项目中实现的PUE值1.03的绿色数据中心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绿色计算力在高原地区的应用进展。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西藏已新增5G基站7035个,累计建成并开通的5G基站将达到1.7万余个,实现了70%行政村的5G网络覆盖。同时,光纤网络已覆盖所有行政村,“东数西算”枢纽节点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已达到8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雅江1号智算中心利用雅鲁藏布江的水电清洁能源,搭载国产昇腾AI芯片,其计算力规模已跻身全国前十,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监测、藏文智能处理等关键领域。那曲5G+光伏储能系统通过AI算法优化能源调度,使得基站能耗降低40%,有效支持了偏远牧区的网络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赋能特色产业升级
山南市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藏鸡遗传资源库,通过应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对鸡舍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饲料配比进行实时监控,显著缩短了出栏周期20天,并将存活率提升至95%。日喀则青稞产业园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可追溯性。借助区块链技术,该产业园成功塑造了“世界青稞之都”的品牌形象,使得产品附加值增长了30%。布达拉宫通过应用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并提供了沉浸式旅游体验,线上参观人数年均超过5000万人次。智慧文旅平台整合全区超过2000家旅游资源,提供藏语语音导览、个性化行程规划等服务,促使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5%,而该增速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那曲和阿里地区的光伏电站引入了智能巡检机器人,有效提升了发电效率15%,同时将运维成本降低了60%。地热大数据平台通过实时监测羊八井地热田的动态变化,优化了发电参数设置,成功实现了年发电量达到5亿度的新纪录。
三、数字技术普惠民生
通过构建“藏医药云平台”,实现了对全区300余家医疗机构远程诊疗服务的全面覆盖。平台的建立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并为超过100万人次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积极推广“5G+全息课堂”这一创新教育模式,成功将拉萨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至全区74个县,从而显著提升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为促进农牧业发展,从而开发的“智慧农牧民”APP,为农牧民提供了市场行情、农技指导等多方面的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成功带动了10万农牧民增收。
四、政策创新构建数字生态
西藏出台《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5-2030)》,明确“一核三带五中心”空间布局。核心区:拉萨打造数字经济总部基地;三带:雅鲁藏布江绿色算力带、羌塘高原数据灾备带、喜马拉雅跨境数字带;五中心:建设藏文智能处理中心、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跨境电商服务中心等。同时,设立1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引进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成功培育超过500家本土数字经济企业。由此,2024年西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2%,增速全国领先。
五、未来展望:
从“数字西藏”到“智慧高原”
2025年西藏规划实现算力规模跃升至1000P,并构建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数据枢纽。其中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12%,培育10家百亿级数字龙头企业。5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实现“村村通千兆”。随着人工智能和卫星遥感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西藏正从“地理高海拔”迈向“数字高海拔”。当布达拉宫的金顶映照着数据中心的光芒,当藏羚羊迁徙轨迹被 AI 精准监测,雪域高原的数字化蝶变,正在书写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西藏发布,解读西藏“九大产业”高新数字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EB/OL].2024.
[2] 王雨晨,宋爽,西藏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破解对策。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24:45(2), 111-117.
[3] 中国西藏网.通过数字看西藏经济乘势而上开启“加速跑”模式[R].2023.
[4] 蔡丽民,西藏数字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产业创新研究[J],2023:(15), 32-34.
(中共昌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李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