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体现在从形式合作到全方位协同的转变,核心在于打破教育与产业的边界,实现资源、制度、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深度互通。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组织载体,不仅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还肩负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使命。近年来,国家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进行部署。2023年,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潍坊现代农业发展升级,服务数字经济在电子商务、数字农业等领域运用发展。其间,并与京东集团按1:1投资比例共建山东海事·京东数字商务产业学院(下称产业学院)。通过探索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建教育教学、生产服务、协同创新“三位一体”平台,实现“课训岗研创”功能区域空间整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一、创建“一主体、双驱动、三中心、五融合”建设运行模式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按照“平台共建、运行共管、人才共育、效益共享”的建设理念,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探索构建数字商务产业学院“一主体、双驱动、三中心、五融合”建设运行模式。“一主体”是指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双驱动”一方面是指机制驱动,即形成现代产业学院“准法人”运行机制,保障规范高效运转;另一方面为效益驱动,即校企共享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生产经济等效益,保证发展动力。“三中心”包含了共建教育教学中心、共建生产服务中心以及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三位一体”平台。“五融合”则是实现师资融合、课岗融合、育训融合、专创融合与评价融合,形成现代产业学院良性发展生态。
二、完善产业学院“准法人”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在现有运行框架和组织机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形成“独立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准法人”运行机制。首先,参考法人单位运行机制。产业学院对所投入的办学资产具有管理使用权,拥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划权、教学组织权、财务权、人事权、考核权以及分配权等权利。其次,制定现代产业学院章程、理事会章程、监事会章程作为运行机制“总纲”,实行“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与专业团队执行”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再次,组建现代产业学院党支部,发挥党支部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握办学方向。成立综合管理部、师资部、财务后勤部以及教学培训部等职能部门。组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专门对接管理直播电商助农、农产品营销项目开展。最后,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管理运行制度体系是作为现代产业学院全体人员日常运行和教学行为的基本遵循。
三、探索产业学院“五融五化”育人路径
产业学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构建“五融五化”育人路径。通过“五融”,即师资融合、课岗融合、育训融合、专创融合以及评价融合,实现“五化”,具体展开为教学团队双师化、课程岗位化、教学实施项目化、创业市场化与评价多元化。
探索“互认共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建设模式,实现教学团队双师化。建立校企师资互聘互认机制,制定校企师资互聘标准和程序,实现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双向流动与互认。
构建“分层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模块化。以电子商务类专业为单元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以乡村振兴项目为载体的商贸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优化、构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构建“三阶、四化、五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实施项目化。
按照“岗位认知—工学交替—生产服务”实施阶段,基于教学团队“双师化”、项目资源“前沿化”、教学环境“实景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标准,经过“项目分层优选、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分工实施、项目多元评价与项目总结反馈”五个环节实施,对学生分层分类精准培养。
构建“多元主体、多维融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多元化。基于学生个性化,完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评价指标,实施教师评价、小组成员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等多维度指标进行融合评价。
四、总结
通过深入探讨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平台、机制及育人路径等关键要素,构建新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落实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赋能效应,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建设运行模式,为职业院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提供经验参考,进而为深化产教融合与提升职业教育的产业赋能的能力提供坚实的支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探索现代产业学院“五融五化”育人路径,提升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满足数字经济升级背景下电商产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电商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基金项目】2024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商务产业学院‘一主体、双驱动、三中心、五融合’建设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428)。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 张成宽 张娣 孟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