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文艺两新”的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同根同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崔念晗  邓子强

 

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而绽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两新”(即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这支队伍需要保持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进行文艺创作的敏锐嗅觉,坚守创作与制作过程中的人民立场,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明确自身来自民间、服务社会与身处社会之中的天然关联性,将为人民群众服务转化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艺两新”在文艺创作与实践活动中必须更加突出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才能引发更加深刻与人民大众的共鸣。“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从“五四”的文艺大众化、民族化,1942年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多次提到的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立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体现出文艺创作与人民群众间的紧密关系。“文艺两新”多是从民营文化机构发展起来、从自由文艺从业者成长起来的民间文艺力量,在文艺创作角度,他们本身是进行文艺创作的主体,也是文艺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客体,在文艺供需角度,他们是文艺产品的提供者,也是文产链条上的需求者,在他们身上直接体现了“剧中人”与“剧作者”的特殊角色。

“文艺两新”在文化事业的民间端口上率先进行文艺实践,他们属于群众,所思、所创多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展开,直接经历并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真实生动、深入生活的现实素材。他们来自群众,深知人民群众的喜好与诉求,进而创作出更顺应人民意愿、更表达人民情感、更反映人民心声的文艺作品。

(本文为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部级课题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