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让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创新共同体成为成都都市圈 “腾飞之翼”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建设绿色化数字化创新共同体是构建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技术经济范式相适应的创新模式的重要路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特征是融合创新,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都作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需要在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创新方面领先探索,建设成都都市圈绿色化数字化创新共同体是探索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绿色化数字化创新共同体“腾飞之翼”建设现状

未来区域经济竞争逐步向都市圈竞争、城市群竞争转变,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是提升成都都市圈整体能力的重要支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为区域经济格局重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能否抓住这一类产业革命机遇的关键在于成都都市圈能否构建起适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技术经济范式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与深圳、广州、苏州等制造业先发城市面临的初始发展条件不同,成都大力推进的都市圈发展战略是在制造业发展模式发生结构性转型的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制造业发展路径从传统的“应用创新+规模创造”向“原始创新+多样探索”转变;另一方面制造业生产模式从传统的“单体制造”向“生态化制造”转变。成都都市圈不仅要顺应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更要引领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

成都都市圈制造业发展路径正从“应用创新+规模创造”向“原始创新+多样探索”转变,要率先探索并引领制造业发展新路径。成都都市圈可以依托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抓手,率先探索并引领“原始创新+多样探索”的制造业发展新路径,走出一条既具有成都都市圈特色、又引领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的新道路。制造业生产制造范式正从传统的“单体制造”向“生态化制造”转变,成都都市圈应引领“生态化制造”新范式。不管是生产组织模式还是产品形态,传统制造都具有“单体制造”的特征,单个企业、单个工厂进行生产,向用户提供单一产品。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发展,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已向“生态化制造”转变。在生产组织模式方面,依托工业互联网,企业不同组织单元、工厂不同设备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形成彼此相互联系的智能制造生态。在产品形态方面,不再是单个企业为用户提供单个的制造产品,而是不同企业、不同领域的企业联合为用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如智慧家居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

二、绿色化数字化创新共同体“腾飞之翼”面临的挑战

2021—2023年期间成都都市圈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在稳步推行,创新共同体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数字化绿色化的良性循环。然而,创新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第一,成都市的创新实力仍有待加强,成都市处于都市圈的核心位置,绿色化数字化创新实力相较于都市圈内城市遥遥领先,但相比于其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成都的创新引领和协同带动能力还有待增强;第二,眉山市和资阳市创新资源不足,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眉山市与资阳市的创新协同仍在起步阶段,两市的研发投入甚至在2021年不足1%。两市的基础设施与创新环境亟待提升,创新动能与创新绩效产出较低。

核心城市的创新溢出效应有待增强,加速成都市的创新溢出能带动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共同体的创新能力跃升。第一,成都市目前与都市圈其余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不足,合作创新的带动能力较差;第二,各城市在创新共同体建设上各自为战,缺乏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成德眉资四市在技术和产业差异上并不明显,缺乏跨区域协助,难以形成产业链的优势互补;第三,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能力有待加强,都市圈的市场分割较为严重,仍存在政策壁垒与信息不对称障碍,四市的基础设施连通水平和市场主体活力有待提升,技术要素与人才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性有待加强;第四,资阳市的创新协作水平亟待提升,资阳市的创新协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技术合作等均与成德、成眉之间有数倍甚至数十倍差距,仍需加强资阳融入创新共同体。

三、绿色化数字化创新共同体“腾飞之翼”的战略抉择

以构建新型政策体系为核心打造成都都市圈新兴和未来产业协同创新先行区。新兴和未来产业多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多技术融合型产业,其发展要构建跨产业、跨领域技术交流平台,打通不同领域技术交流和合作通道。当前,新兴和未来产业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三大领域,且呈现出不同领域技术融合创新的特征。例如,智慧医疗即是生物医疗技术与5G、VR等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推动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要构建多技术融合、跨领域合作、跨产业交流的平台。

以新型数字应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成都都市圈战略性数字应用产业化。从产业关联度和错位发展可行性来看,建议成都都市圈聚焦当前5G+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通感一体应用的产业化需求,积极领先部署以上三方面数字应用创新基础设施。领先推动算网大科学装置建设,作为算网技术、标准、产品、应用系统性创新的核心平台,提升成都都市圈算网融合基础设施的升级效率和原创应用的开发迭代效率,促进成都都市圈工业面向“算网融合基础设施+原创应用多样探索”的优势再造。结合人工智能的工业数字应用是成都都市圈工业优势再造的重要方向,算力与网络充分融合的算网基础设施则是支撑智能化应用的关键设施。

以建设成都都市圈新型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推动成都都市圈创新能力整合。成都都市圈高水平、差异化新建“成都都市圈工业技术研究院”,对标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聚焦于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定位,率先探索面向全球多边规则的科研制度和产业政策突破,打造“基于规则”的人才集聚平台和政策试点平台,为区域创新主体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网络。在“内促技术能力提升、外促全球制度合作”两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区域层次上,将自身打造为西部地区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的重大实体,致力于提升国家整体产业链安全与稳定,探索建立若干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组织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