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都市圈数字化解码的纽约镜鉴与成都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刘培学 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成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随着多模态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治理因此应运而生并不断扩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建立规范有序的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社会、政府的建设。都市圈的数字化解码是响应国家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立规范有序治理体系的政策导向,根据2019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强调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数字化治理方面内容,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都市圈的整体效能和居民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正朝向数字化治理不断发展进步,都市圈数字化解码成为现阶段国家重点数字转型方向。但在实际治理层面,成都相较于国外著名都市圈仍存在待充实的空间,因此,未来需要不断借鉴国外大型都市圈的经验与启示,不断拓展数字都市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基本建成一个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逐步形成具备中国发展特色的都市圈数字化治理框架。

 

一、都市圈数字化解码的纽约镜鉴

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持城市管理创新。制定物联网战略框架,协调全域新型物联网设施布设,纽约都市圈在2015年提出了“物联网战略”,旨在建立健康的跨部门物联网生态系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纽约都市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的多个领域。制定开放数据法案,推动政府数据的开放透明与共享。数据开放是纽约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2013年提出“数据驱动”的城市服务目标,同时还建立了“纽约市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数以千计可公开下载的数据类型。纽约都市圈初步建立起一个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社会运行生态系统,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开放管理组织架构。

数据驱动城市管理,搭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围绕NYC311服务,搭建公民参与的社会服务数字平台。NYC311创立于2003年,是一个市民与政府紧密协同合作的纽带。一方面,居民可以通过平台高效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提高对都市圈建设和政府政策的关注和热情;另一方面政府也能从收集到的来自各个渠道的成千上万条投诉和咨询数据,帮助决策者探测到都市圈的细小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成立“首席”数字团队,构建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纽约都市圈高度重视数据开放,促进以数据为驱动的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都市圈数字化治理转型,通过创办支持Tech Workforce、 Incubate NYC等技术人才孵化项目,创建以首席数字官、首席分析官、首席信息官为首的都市圈数字化团队。

丰富数字化实践领域,实施交通优化与环境管理。实施城市交通混合孪生,优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2023年4月,纽约哥大推出《城市交通的混合孪生:从十字路口到全市管理》项目,开发虚拟孪生和数字孪生组成的分层分布式混合孪生技术,同时数字孪生对纽约都市圈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智慧化改造,优化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探索,共筑低碳可持续道路。纽约都市圈在推动可持续性和健康公平的城市生活方面,是规划与设计创新实践的领导者。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生态系统,纽约都市圈在自然生态、建筑环境、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动态变化的特性。

 

二、都市圈数字化解码的成都实践

协同创新驱动发展,共建都市圈数字转型。依托“科创通”整合创新创业云孵化平台。成都都市圈通过“科创通”平台及其德阳、眉山、资阳分平台,创新“互联网+孵化”服务模式,推进科技资源共享和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围绕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助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按照专利转化前、中、后期三个不同阶段,建设、开发了多功能、一站式的知识产权业务支撑平台体系,为成德眉资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

打破城际服务壁垒,推进都市圈无界生活。“市民云”为中心共建共享普惠均衡服务。资阳市借鉴成都“天府市民云”服务模式启动建设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服务“市民云”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优质高效的数据要素流动闭环,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以智慧交通为载体推动都市圈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通过打通城际“断头路”,专注于“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致力于建设成都都市圈高效交通指挥和运输系统。

构建数字培训平台,促进就业创业城际流通。借鉴“互联网+人才”模式打造网络职业培训学院。“互联网+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天然优势,求职者通过培训平台可享受到了解最新培训政策和咨询、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就业推荐、机构查询等公共服务。围绕“就业超市”推动人才跨区流动。成都锦江区为实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的联通,创新推出“1+6”线上线下全覆盖的“锦江就业超市”,并推行人才资质互认共享,进一步完善了成德眉资区域劳务协作机制,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跨区域流通治理。

数字赋能生态共治,携手重塑“天府之国”。共建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规范流域治理体系。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整合了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的河长制工作特点,通过在线评价、跨区域协同处理和信息共享,规范了河长履职流程,解决了跨区域河流治理和管理责任难题。依托“环境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开展生态系统联防联控。2022年,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和资阳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签署《成德眉资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及科研合作协议》,成立了成德眉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该中心为都市圈提供区域和城市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服务。

 

三、都市圈数字化解码的成都路径

制定面向未来的可行性规划,明确数字化治理方向。未来都市圈数字化治理一方面需利用成都的核心引领作用,与德阳、眉山、资阳等邻近的次级中心城市协作,共同推进成都都市圈数字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建设。另一方面,围绕成都数据公园(“蓉数公园”)等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共建数字成都都市圈,加强新型数字技术的融合运用。

加强数字化设施建设与创新,夯实数字化治理技术。制定成都都市圈物联网战略框架,推动全域新型物联网设施完善布局,构建绿色低碳、安全可控、智能敏捷的综合性智能化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同时,强化都市圈的高层次数字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在数字化创新治理方面,探索智能垃圾桶、生态长椅和数据门户等数字基础设施创新,以提高废弃物管理效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管理。

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构建数字化治理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都市圈的数据共享与信息公开机制,以成德眉资四市的垂直管理部门数据共享为关键点,深化行政体系改革,推动跨系统、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首先,推进数据交易的标准化;其次,建立合理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和数据权益保护法规;最后,加强数据要素市场监管的法律保障。

强化数字化治理支撑,推进公共服务治理效用提升。在成都都市圈未来的数字化治理进程中,无论是数字政府和在线政务服务系统的构建,还是都市圈日常数字化运营管理,都要更加“精细化”,更加“以人为中心”。在都市圈的实际运营管理中,也应尽量满足市民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服务的柔性,激发他们参与都市圈管理和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多层次培养数字化人才,优化数字化治理生态。数字化团队是推动都市圈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全民数字素养的核心力量。通过借鉴纽约都市圈“首席”数字团队架构结合定期数字培训学习,开展跨专业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优化领军人才选拔机制,培养具备“数据+”背景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