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看不见的财富密码:构建新型话语形态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隐藏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少慧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在当前全球经济版图与信息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浪潮中,企业“话语形态”作为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响亮号角,不仅吹响了国家形象塑造的新征程,也为企业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自身故事、传递独特价值指明了方向。这不仅关乎民族品牌的国际声誉,更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役。

话语形态,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如同企业灵魂的触角,深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又延伸至市场战略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是意识形态的镜像,更是企业价值观与使命的生动诠释。企业需深谙此道,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精心雕琢意识形态的蓝图,构建起既符合时代精神又独具企业特色的话语体系。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自我表达,更是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期待的精准回应。

在话语形态的构建过程中,企业内部沟通机制的优化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行下效”模式正逐渐被更加开放、包容的沟通文化所取代。企业需搭建起多元化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发声,让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被尊重。通过情感共鸣与理性对话的交织,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激发团队的创造力与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与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企业还需在外部传播上寻求突破。利用新媒体与社交平台的广阔舞台,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以故事化、情感化的手法讲述企业故事,展现品牌形象,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通过精准定位、创意策划与高效执行,构建起独特的品牌形象与社会认知,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独树一帜,赢得更多关注与信赖。

笔者认为,企业意识形态的构建应根植于企业文化理论,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形成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为话语形态的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企业内部沟通机制的优化是话语形态创新的关键一环。”企业应该倡导建立开放、包容的话语体系,鼓励员工表达意见和建议,打破传统单向沟通的壁垒。这一理念与双向沟通理论不谋而合,即通过双向沟通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反馈,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在外部传播领域,企业可运用传播效果理论,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高传播效果。我们建议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采用故事化、情感化的手法讲述企业故事,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运用新媒体技术等手段,企业能够更好地塑造品牌形象和社会认知,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例如,某科技公司通过讲述其创始人从创业初期的艰辛到如今的辉煌成就,以及公司对社会的积极贡献等故事,成功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这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还增强了他们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通过内部沟通的深化与外部传播的创新,企业不仅能够提升员工之间的沟通效率与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话语形态的构建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在这场比赛中,企业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同时,还需注重企业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以及员工价值观的塑造与引领。只有成功解锁这一隐藏财富密码的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并响应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还能通过不断创新的话语形态,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的青睐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