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晨风
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国兵器杰出工匠、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吉林技能大奖获得者。9月20日,在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召开的吉林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他又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他就是东北工业集团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加工中心调整工刘振利。
从中专校园走进工厂,他就决意要当一名有作为的生产操作者
1995年,中专毕业的刘振利走进东光奥威公司,成为一名学徒工。第二年,公司引进日本的数控加工设备,设备厂家派人来简单地培训几天就走了,留下了看不懂的英文说明书和工人师傅们的一串问号。
就在所有工人都摇头的时候,刘振利拿起了英文说明书,到书店买了一本英文词典,开始研究起来。经历2个月的边干边学,基本上可以操作这台设备了,也因为这次刻苦钻研取得的成功,让刘振利对数控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当一名有作为的生产操作者。
2004年,公司引进一台韩国设备,公司领导把调试设备的活儿交给了刘振利,并要求这台设备在一周后投入使用。虽然同为数控设备,可韩国设备和日本设备的操作系统并不同,连最简单的加工指令都无法实现。可刘振利没有退缩,凭借自己爱钻研的劲头儿,成功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备调试。同时,也使他成为公司从事对话式编程和Fanuc操作系统操作的第一人。
柱塞式主缸体的精度要求很高,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柱塞式主缸体的镗线出现了振纹,导致零件尺寸和表面质量均无法达到图纸要求,零件的良品率很低。为降低废品损失,刘振利大胆创新,通过调整刀具形状,改良刀具角度,最终设计出新型的膛线加工刀具。这种刀具将产品返修率由原来的5%降低至0.02%,废品率降为0的同时,刀具寿命也提高至10倍以上。
随着企业产品迭代更新,产品要求不同,制动主缸体设计也随之发生变化,每个主缸体中的斜孔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角度就需要不同的夹具。夹具的投入与管理、工装的更换、调试件的废品,使得公司的零件成本较高。但这种情况并不影响零件性能,也不影响良品率,但引起了刘振利的深思。他想:“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夹具,可以满足所有产品的装夹呢?”根据多年的经验,刘振利设计出可实现快速更换的多品种通用夹具,这种夹具更换起来方便快捷,有效实用,一套夹具能够适应几十种不同的产品,提高调整效率90%以上。不仅提高效率,而且还降低刀具的使用成本,得到公司领导和工友们的一致好评,刘振利逐渐成为公司上下一致认同的操作能手。
从生产现场走进大师工作室,他就决心要当一名有成就的领办人
2016年初,以刘振利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刘振利由“前台”走向“幕后”,从生产现场走进大师工作室。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衡量的。”刘振利深知,企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一个人是无法实现的。他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创新和技能攻关工作,解决了许多质量、工艺和生产制造的难题。
在Ebooster智能电控助力器研发项目中,公司需要一款尺寸数量多、精度要求极高的零件,这种零件需要30余把刀,反复装夹加工才能完成。刘振利主动接过重任,刻苦钻研,带领团队进行攻关,最终以一次性加工满足所有加工要求的作品,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近年来,正值企业处于产品转型期,刘振利带领团队主持完成某型号国防装备重点新型产品研制加工任务;完成首条人机隔离示范线建设,实现全自动化连续生产加工模式;承担了国内首家最大排量EMHB(电子机械液压助力器)产品研制加工,及省内独家IEHB多孔阀体开发加工任务,解决了双腔表面不耐磨防护技术,提高产品耐久性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许多产品都是企业首次加工,不仅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试制成本。他们用现有的夹具进行改进,能自制的工装不外协加工,能采用通用刀具,就绝不使用成型刀具,仅在刀具成本上就节省50多万元。不仅完成试制加工任务,还为批量生产积累了经验。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工作室年均完成技能攻关项目35项,累计节创价值4000余万元。
多年的工作历练,让刘振利养成了勤观察,多动脑的习惯, 29年来,刘振利的《空间位置孔加工快速分度调整机构的设计应用》等7项创新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他和团队共同完成的《一种可快速分度定位调整的装夹机构》等20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其中2项为发明专利,18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刘振利还独立总结提炼《多品种主缸体斜孔加工快速切换》等15项特色操作法,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多要素综合实践设计加工与刀具应用》等7篇专业论文。
从“运动员”转身为“教练员”,他就决定要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从2005年至2016年,刘振利每年都会参加职业技能大赛。2006年,他参加吉林省数控铣工职业技能竞赛时,凭借自己扎实的技术功底,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从此以后,他作为一名“运动员”开始了参赛之路。
刘振利先后取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竞赛第1名,吉林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竞赛第1名,第一届全国刀具应用技术大赛数控铣工第1名,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竞赛第12名等优异名次20余次。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2年参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五届数控铣工职业技能大赛,刘振利沉稳发挥,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工出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一举获得第1名的好成绩。随后,刘振利作为兵器工业集团选拔出来的选手参加了中美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选拔赛,成功入选中国代表队,参加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比赛,荣获团体银奖,并获得优秀选手称号。
2016年,刘振利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刘振利开始由“运动员”转身为“教练员”。他多年的竞赛经历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技能人员,在公司上下形成学技能、比技能、争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刘振利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传授技艺,精心培养“接班人”,为公司培养技术骨干。
每年,刘振利在工作室都要组织开展技能人员培训活动,现已完成300多个培训课时。作为专家组成员,他带头完成9万多字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培训标准和试题库的编写工作。
“大师走出工作室”是东北工业集团培训中心每年都进行的“规定动作”,而每次都要请刘振利走进所属企业的生产现场,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东北工业集团所属蓬翔公司加工中心操作人员常年使用手工编程的设备,没有参加过软件编程方面的学习,编程效率低,对学习软件编程有着迫切的需求。2021年8月,为让学员能在短期内快速掌握软件编程,刘振利通过实例,对软件进行细致地讲解。在4天的培训中,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分享给学员。同年10月,在东北工业集团举办的数控铣工竞赛中,经过刘振利培训的吕超杰和杨学敏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20年,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举办第九届职业技能大赛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竞赛前夕,身为“教练员”,刘振利悉心指导一对参赛队员进行赛前训练。在竞赛中,刘振利指导的这对选手在60多对选手中一举闯进前十,取得第九名的优异成绩,并获得兵器工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同样,2024年,经过刘振利精心指导的选手,在兵器工业集团举办的第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竞赛中取得第九名的好成绩。
近年来,刘振利依托工作室,已培养高级技师18人,其中5人获批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们都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发展的骨干力量。
“刘振利在带徒传艺和技术传承方面工作突出,在企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为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谈到刘振利时,公司总经理康建军这样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