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徐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国有企业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寻求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的转型。这一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党的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它涵盖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内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而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独特的优势,是引领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的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制约了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首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不紧密,尽管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党的先进理论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和实施难度。其次,党组织与企业运营的融合程度不足,表现为党建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在一些企业中,党建工作与企业日常运营并未形成有机的联动,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落地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再者,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凸显。在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国有企业在吸引、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不足,如人才结构不够优化,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创新人才的流失和创新能力的受限。

如何利用党的组织优势,培养一支能够应对市场挑战、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是党的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此外,国有企业在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如何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相协调,以维护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共生。

 

二、新质生产力在国有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高级形态,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而是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组织管理创新等要素的集成。

技术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发明和应用,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国有煤炭企业可以从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向绿色低碳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方向转变,致力于新能源的投资开发,更好地为世界创造绿色动能,并积极参与、实施、影响和引领能源变革,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世界发展更可持续。

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则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优化,它通过打破传统的科层制,转向扁平化、网络化、平台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决策效率,激发创新活力。在国有煤炭企业中,这可能表现为建立跨部门的创新团队,以项目为导向,促进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

管理创新则涉及企业管理理念、战略规划、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更新,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竞争态势。通过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入市场化的激励手段,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同时,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公司治理,确保企业运营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开发是新质生产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强调员工的知识技能提升、创新思维培养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在国有煤炭企业中,这可能表现为设立专门的人才培训和发展计划,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战略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新质生产力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持续的改革与创新,将上述各个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党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强化党的领导,确保企业战略方向的正确,同时,通过党的建设引领企业文化的塑造,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提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有煤炭企业不仅能应对市场挑战,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型,还能为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发展

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独特的优势,其重要作用在于引领和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从而推动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制度创新是党的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在国有企业中,通过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可以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使企业能够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把握创新发展方向。这不仅要求党组织深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还应通过完善党内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强化组织纪律,确保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从而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党组织应当引导企业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组织架构,如跨部门的创新团队,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交流,消除部门间的壁垒,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是党的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国有企业应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吸引、培养和激励各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青年党员和技术骨干。党组织应深化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通过实施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创新奖励、项目奖金等,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和工作热情,使他们在企业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文化建设则是党的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实力。国有企业应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挑战传统,勇于尝试。党组织应引领企业构建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使企业内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土壤。

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国有企业还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党组织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引领企业快速调整战略方向,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响应机制,国有企业能够及时捕捉行业动态,迅速响应技术革新,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在赋能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企业更高质量发展方面,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塑造以及强化与外部主体的协同创新,党的建设能够引导企业战略方向,激发创新活力,优化组织文化,助力国有煤炭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能源枣矿集团蒋庄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