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炳仁/文
湘湖风景秀丽,虽与西湖“姊妹”相称,但文化底蕴截然不同。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湘湖要打好“文化牌”,必须探寻和挖掘出湘湖独有的人文特色,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交融,推动湘湖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其如此,定能打造出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2012年,杭州成为中国首个以“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网络”的城市,这一世界级荣誉,含金量极高。当时,联合国的官员来到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参观,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也被授予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传承基地。
所以我想,铜作为一种文化,是否可以为湘湖添姿增彩?以铜之名,将湘湖打造成铜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金名片”?
铜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青铜时代承载了人类整整一个“童年”的文化厚度,铜与人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铜又是最为实用而环保的金属,丰富的延展性、可塑性,铜寿千载的永恒魅力,为一切造型艺术的锤铸和建筑形式的表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其实,在湘湖景区内,就坐落着一艘“铜舟”——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大面积使用铜制幕墙,运用多重蚀刻等专利工艺,呼应湘湖建筑文化特色,又延续江南文化的风韵。湘湖一叶舟,问史八千年,“独木舟”就地保护,静静地躺在这座“铜舟”里,整体有机地融入湘湖山水中。
先有“铜舟”,后有“铜宫”构想。我们有幸处于历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时代,“铜宫”是否作为一个伟大的建筑群在湘湖“喷薄而出”?有别于一般的建筑景观,湘湖“铜宫”可以结合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水利文化、宋韵文化等等,配合历史场景设计不同的主题,建成独具历史内涵的标杆建筑与教育基地,促进湘湖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八千年惊鸿一瞥,八千年潮头踏歌。蓦然回首,跨湖桥先民已离我们远去,那我们当代人要给湘湖留下什么?是否可以继承与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努力为历史、为后人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在今天,机会千载难逢。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铜建筑之父、故宫博物院首位文创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修复委员会专家、G20金砖上合主会场北京世园会铜建筑装饰工程总工艺师、大运河申遗“运河三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