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志军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课题。意识形态是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体系。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目的的思想工作,主要通过引导思想观念、凝聚政治认同、推动文化传承等,以建构具有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凝聚力的、系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现象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使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1、多元价值思潮的挑战。一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有些社会现象发人深醒:由于害怕出手相救后面临可能的讹诈,孩子出事不敢救、老人摔倒不敢扶,在需要助人的时候袖手旁观,与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二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影响:有些人把高消费看作人生的追求,使我国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还有一些人烧香拜佛,大行封建迷信之风。三是文化糟粕的影响:有些文化创作仅以盈利为目的,文化产品商品化,致使低俗文化泛滥,一批格调不高节目一段时间进入人们的娱乐时间。这些情况也与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相去甚远。
2、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挑战。西方国家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政治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极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标榜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进入中国,出国留学、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当然,疫情防控中西方的民主与自由造成的严重后果,使许多人对西方的价值观引起反思,但人们对其危害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3、互联网舆论的挑战。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很多想利用和影响社会舆论的团队或个人看上了这块阵地。网络成为超越国家界限和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领域,重视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成为必然。有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90%以上是英文信息,其中80%以上由美国提供。由于这种巨大的“数字鸿沟”,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其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扩大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影响力。
4、企业文化传承的挑战。当前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冲击和影响着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员工对个人利益、物质享受的过度关注,正侵蚀着企业所必须依仗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动摇着集体利益至上的信念。近年来,大量90后、00后年轻员工加入企业。这部分员工思想与企业所倡导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企业精神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作风培养和国有企业特有的文化精神传承方面面临现实挑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工作站位还不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解片面地认为是媒体网络管理等,更没有把这些具体工作提高到 “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政治站位来审视把握。导致在学习传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基层企业各层级领导中,仍然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工作,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情况,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工作部署多、检查落实少、管理不到位问题。在主观意识上,对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当前严峻的思想领域斗争形势理解不够透彻。
2、责任落实还不到位。近年来,上级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明确,各企业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是, 从严落实“管意识形态”的“一岗双责”措施办法操作性还不强,特别是责任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领导和干部面对错误言论和行为,习惯做老好人,担心得罪人,不敢主动管理和引导,更谈不上纠正和处置,为不良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3、能力水平还不够强。主要表现为在工作方法上手段单一、形式单调。一些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仍然存在内容陈旧、面目枯燥等问题,满足于传统的说教方式,教育内容抓不住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教育方式不接地气。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工作专项培训与当前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在基层单位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基层干部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知识结构更新不够快,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难以达到新时期基层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
4、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工作任务不明确、责任目标不清晰,出现错位和缺位的现象,导致一些企业意识形态传工作显得较为被动。由于基层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导致少数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意识形态管理、考核和追责的有效机制,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纳入监督执纪问责的范畴,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5、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还存在着经济快速发展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滞后不相适应的普遍情形。有的企业文化阵地设施落后,文化建设经费来源不多,不能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特别是应对互联网舆论的挑战的办法不多,网络阵地由于资源配置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有的企业网络宣传等存在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强化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和思考
1、加强理论武装,增强“主心骨”。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和灵魂,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首要任务是分层次全方位加强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着力提高干部职工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要用系统化的办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实践。当前就是要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坚定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强化正面引导,唱响“主旋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用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引路, 注意收集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编制《企业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集》,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具体化。在全企业范围内广泛开展“服务先锋、创新先锋、学习先锋、敬业先锋、节约先锋”先锋人物评选活动为重点的一系列争创活动,在全企业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全体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强化目标管理,落实“主体责任”。企业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的制度体系,压紧压实政治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将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监督执纪问责范畴,形成长效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班子对触碰红线者要敢于纠正、敢于处置、敢于担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权。同时严肃纪律要求,明确红线底线,增强政治敏感性,严格追责问责。
4、强化舆情疏导,建好“主阵地”。在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意识形态工作要提高舆情监控的及時性和处理的有效性,迫切需要提升网络阵地管控能力。一是要守好宣传主阵地。保证企业报刊、微信、微博等宣传主阵地新闻宣传的正面引导和宣传教育的政治方向,对负面舆情进行回击和疏导,对发布者和传播者视情节进行教育或追究其法律责任。二是要及时防范舆情风险。要通过加强考核增强企业宣传特别是互联网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真正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三是要善于发挥群众智慧。要利用和借鉴群众开展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改进以往照本宣科的模式,着力实现“互动化”教育,让群众教育群众,使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不断更新、活力不断增强。
5、强化队伍建设,掌控“主动权”。要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干部的专业能力。一是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要切实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企业矛盾,为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二是提高舆情研判能力。要充分利用监控系统,定期收集涉及信访维稳等企业舆情,做到超前研判、动态跟踪,守牢阵地,严防负面舆情扩散。三是提高舆情引导能力。要针对网络舆情,主动发声,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加强正面引导,凝聚共识,从而全面提升处置能力,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作者单位: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