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兰君
“我们自主创新的‘神器’很好用,已经成功在四口井作业过程中使用,不仅节约成本,而且提高生产时效。”8月6日,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一区主任技师吴登亮闪着亮晶晶的眼睛自豪地说。
这个“神器”,正是近日在采油二厂作业中投用的“带压起下双封防喷装置”。今年已经是第四次成功使用它了。这项发明也是今年“创新创效工作室”的第8个创新项目,这是他们值得骄傲的成果。
说起这个装置,乍一看就是一个长1.5米的黑管子,好像没什么特别。可就这根黑管子,它凝聚了采油管理一区“创新创效工作室”吴登亮、杨小伟、马坤3位骨干的心血和智慧。
“神器”是由两套密封系统组织构成,抽油杆专用防喷器、防喷管本体、泄压阀、专用盘根及分体式凹凸插接金属格兰压帽组成。应用时,由吊车配合,将井口光杆下放至1.5米处,卸抽油机负荷,将组合好的双封防喷管整体从光杆中穿入,并与井口防喷器连接,起下杆柱时通过专用盘根实现井口的密封。此防喷装置适用于采油作业中所有不动管柱情况下的起下管柱的作业,免去压井环节,实现带压作业,极大降低了井筒内井喷或溢流的风险。
今年4月初的一天,该区运行中心主任、技术创新小组成员杨小伟到现场检查,他发现抽油机碰泵作业中的压井所产生的特车费用很高,那一刻,技术创新的种子在心里悄悄萌生。
他虽然是从事管理的,可是在技术组9年,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他是“创新创效工作室”的成员,受吴登亮技师的影响,在技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琢磨着,如何有一种方法既方便作业,又提高时效,还要节约成本。
为了实现创新,他兴奋地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创新创效工作室”负责人吴登亮,并虚心向其请教。
“这个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来啃啃这块硬骨头。”吴登亮大力支持,拍拍他的肩膀说。
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天天有空就画图纸研究,对接意见,多次跑到井上了解作业过程中的原理和存在的问题,征求施工人员建议,不断修改图纸,核对尺寸。于是终于初步攻克出“带压起下杆柱作业双封防喷管”。
他们将此创新创效项目向厂有关部门申报,得到认可后,紧锣密鼓与厂家联系,加工出成品,开始测试。
“杨主任,这个防喷管有一个小问题,作业中不太稳定。”4月14日第一次在TH10102井上测试过程中,负责作业施工的人员提出意见。
“感谢你提醒。”杨小伟和吴登亮如获至宝,若有所思地说:“我们再回去好好研究一下。”
他们回去后召集技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在原来的基础上,给防喷管加上顶部盘根盒扶正器。”创新工作室成员,技师马坤思考后说。
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防喷管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业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下步计划。
于是,5月22日,改进后的防喷管在TK714井上进行第二次试验。技术创新小组的成员将防喷器拉到井场,又小心翼翼地从车上卸下。在井场上,施工员工在井上操作,技术组成员在下面攥着手心,就像等待新生儿出生一样翘首期盼,既紧张又喜悦。
“非常OK,省时省力。”现场负责作业的人员作业完工后,比划着手势说道。
本来需要8个小时的作业工程,只用了3.5个小时就完成了。每口井节约泵车、水车费用0.75万元,提高时效4.5小时。
8月份,“带压起下双封防喷装置”又分别在TS2井、TK628等井作业中投入使用,在油压2.8兆帕,套压10.3兆帕的情况下,不压井使用此装置,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已经完全能够成熟使用到作业中。
经过多次“折腾”的防喷管变成了井场上的“神器”,他们一个个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
“我们以后还要发明更多的‘神器’,解决生产瓶颈。”杨小伟神气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