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三农自媒体 或许是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风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凤发

  引起笔者对三农自媒体关注的,是4月11日在安徽巢湖三瓜公社的一场关于三农自媒体的颁奖典礼。据了解,这个名称为“金稻穗奖”的三农自媒体奖项,是由农民日报和字节跳动联合发起的,属中国首个移动互联网领域三农信息奖项。设置“美好乡村风貌奖”、“农业技术普惠奖”、“山货助农增收奖”、“乡风文明传承奖”等四大奖项类别,分别旨在表彰呈现乡村美景风俗、推广农业技术、帮助农产品上行、记录农村原生态生活的优质内容及创作者。

  “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农民,顾名思义,“三农自媒体”就是以三农为题材的短视频、直播或文章创作,是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近一两年力推的内容类别。

  这些天,笔者浏览了三农自媒体中的上千个视频,抬猪、翻田、种菜、摘水果、做饭吃饭、做农家菜……一幕幕带粗糙感的画面,没有夸张的人物或情节,朴实无华的内容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视频内容做到了让城市了解农村,让乡村涵养城市。比如《渝乡小代》, 小代是“主角”,妻子小凤是摄影师。看他的视频像在近距离观看一名重庆武隆山区大男孩的小日子:帮邻居制伏猪和修洗衣机、为再循环电单车上蜡、不计成本地收养流浪狗、和家人一起吃饭。最近几期小凤当起了“主角”,她向观众展示当地的农家小吃,深受观众欢迎。与其类似的《杨队长视频》关注“家乡味道,农村生活;留住乡音,记录乡愁。” 同样,杨队长是“主角”,妻子小薇是摄影师。杨队长视频中有一期是关于“乡愁”的内容,他用浓浓的乡音配音:“有一种尴尬,是回不去的家乡,融不进的城市。多少人一直在回家的路上,每到逢年过节,归心似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结果这期视频看哭了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一位网友留言说:我来自四川达州的一个小镇,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稳定的工作,落户、买房、生娃,一步一步都不容易。刚毕业的时候,中秋节在外找房租,心里瓦凉瓦凉的,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啦,忘不了的还是故乡。有时,杨队长视频还航拍乡村小镇,配上小薇的女声独唱,乡土气息迎面扑来,别有一番风情。立足于湘中农村的《湘妹小北》最近很火,经常被邀请参加全国的各类相关活动。小北并不是真正的湘妹子,她是一个甘肃姑娘,因为在湖南读书、追逐爱情而留在了湖南。她的理念是做有趣、有味、有价值的新农人,开播刚一年就拥有了130万粉丝。目前,她男朋友的嫂子也放弃了在沿海的工作,加入到她的“团队”。特别搞笑的是《90后宝妈雯雪》,雯雪与来自湖北的上门丈夫一块记录生活点滴,分享快乐生活。过着在乡村和城市同时拥有车、房的惬意生活,在收获57.1万名粉丝的同时,无形中还“捧红”了刚满周岁的儿子——糖宝。有人戏言,现在农村的手机取代了锄头,成为“新农民”的谋生工具。这群草根创作者快速进入网民视线,他们不以“网红”自居,他们如实记录并创造着与时俱进的农村故事。

  粉丝的追捧与平台的扶持,更成就了三农创作领域的大咖——乡村小乔、巧妇九妹、华农兄弟、西北小强等乡土人物已成品牌效应,背后的支撑力量是日趋专业化的经营团队,较有名气的创作者年收入数十万元或百万元以上不足为奇。比如乡村小乔不仅拥有329万粉丝,而且因为长相甜美而成为粉丝眼中的“国民媳妇”。她用镜头记录苏北农村的淳朴生活,她的热心肠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家乡。在西瓜视频的一次分享会上,小乔告诉大家成功的心得是:始于乡村,拓于多元,敢于尝试,虑于压力,得于协作,源于温暖。女神级的小乔不断收到男性网友的表白:“小乔,你知道吗,你是我永远的守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你是我一生的骄傲,坚强善良懂得回报。”“喜欢你那清澈的双眸,平静淡定单纯迷人。喜欢你那坦白的为人,率真无私真诚宽容。喜欢你那无限的魅力,可爱大气干净纯真。”“就这样跟着你,爱你久久没有尽头,我们陪伴你直到永远,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你给了我们无限力量无限的动力, 让我们在彷徨时不会迷失方向,失败时不会气馁,黑暗时不会害怕”。但小乔一再向追求者表示“不远嫁!”她深信“心有所向,何须远行,乡村也可以有诗与远方。”

  随着三农自媒体渐成气候,当个“三农创作者”不仅是业余兴趣,更成了赚钱的全职专业,广西“巧妇九妹”便是靠三农创作致富的典型例子。真名甘有琴的“九妹”本来是广西苏屋塘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2017年凭农村生态和美食视频走红后,借助名气以电商形式出售家中水果,并也帮助乡亲集结货源拓展销售,年销售额据称超过千万元,收入让城市白领都望尘莫及。

  这类三农自媒体改写命运的故事,让不少农村青年受到启发,逐渐形成了返乡拍三农成风潮。网络微营销专家、自媒体创业导师秦绪文说,一些原籍农村的城市打工族对创业可能有兴趣,却受限于城市生活成本等因素,如今三农自媒体平台的出现,给了他们回返农村创业的机会,而成本只是一架手机和一台电脑。有数据显示:2018年,今日头条平台共有3.2万名三农创作者,创造了超过200万条三农信息,累计阅读量和播放量约500亿次。

  当然,这一波三农创作的爆发并非偶然。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在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政策方针包括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品牌。秦绪文解释说,国家宏观政策出台后,企业看到了苗头,便会制定与国家战略相应的营业模式,像是对三农自媒体给予大力扶持。以“今日头条”为例,该平台2018年7月宣布推出“金稻穗计划”,承诺一年投入至少5亿元,用于加大对三农创作者的补贴、助力三农信息普惠、奖励三农优质内容等。在政策与企业的引导下,三农创作呈现的是一副积极正面的形象,这和直播与短视频平台早前兴起时,一些农村用户炒作的猎奇、低俗题材差距甚远,也摆脱了所谓“底层残酷物语”的刻板形象。同时,农村人物的定位不再是“主播”或“网红”,而是更具朴实色彩的“三农创作者”。而流量证明了,三农内容在符合政治与商业需求的同时,也确实有其广大受众。三农自媒体,或许将成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