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矿综采机械化的开采,不仅是队伍素质的问题,还有生产系统的问题,工作压力确实很大!”近日,笔者采访安徽淮北矿业袁庄矿综采区区长李邓时,他道出这样的“苦水”。
他从“大矿”来到“小矿”,挑起老矿圆梦机械化开采的综采区“掌门人”的重担,并顶住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将机械化开采优势发挥出来,2013年,综采区成立的第二年就为企业完成80%的产量,并且节约材料费21万元,因而,“李邓”这个名字被“袁庄人”所熟知。鉴于工作业绩,当年,他被安徽淮北矿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调令,重担压肩
2003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的李邓,怀揣梦想来到祁南矿综采区当上了一名技术员,在他的勤奋努力下,很快由技术员提拔为副区长。
2011年底,一纸调令将他调入正轰轰烈烈上马综采的袁庄矿,在短暂的适应环境后,李邓正式走马上任该矿首个综采区区长。上任后,队伍素质、人机磨合、生产系统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摆在李邓的面前。“袁庄人正拭目以待”,怎么办?机械化开采,运转是关键。队伍素质提升已迫不及待,于是,综采区掀起了“钻业务、提技能、保运转”的热潮。那时,随处都能看到该区干部职工学习综采知识和钻研技能的身影,同时综采区机电队摸索出“一看、二听、三摸、四量”的《综采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为以后的综采开采打下了基础。
半年后,原先的“炮采素质”达到“准综采区”的水平。“这个区原来是个地地道道的炮采区,对机械化开采一无所知,这也是我最担心的,现在可以松口气了!”李邓感慨地说。
吃苦,战胜困难
“队伍素质的提升只是一个好的起步,困难还会有许多。”李邓做好了思想准备。
担任综采区区长以来,李邓最多一个月下井25个,平时也在18至20之间,远远超出规定的每月15个下井任务。今年4月,袁庄矿综采面首次要过安全威胁大的“切眼”,此“切眼”落差大、倾角大,倾角达到了三十四五度,各方面如果考虑不周全,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一个星期的过“切眼”中,李邓天天下井带班,每个班都在15个小时以上,死死盯着现场,坐镇指挥。“切眼”顺利过去后,身心疲惫、体重下降的李邓长长松了口气,“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1959年建矿的袁庄矿,由于生产系统均按炮采出煤能力设计,主井提升能力受到限制,造成综采机“有力使不上”的问题,综采机只能保持每天的均衡生产,并且要确保每天机械都不出现故障,否则就会完不成当月的全矿产量,这让李邓很是头疼。为确保机械每天随开随转,李邓建立了机电队《现场24小时跟班检修制度》,做到机械停既检修、机械转人守候。综采开采以来,强有力的维修保障,使机械设备没有“罢工”现象。
像这样“盯现场”是李邓的家常便饭。有一次,综采面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李邓连续10多个小时与工人一道处理故障,直到处理好他才放心地离开。职工说:“李区长,你事情这么多,修理机械故障有带班的在不就行了嘛,你何必这么辛苦?”“习惯了,在现场心里踏实。”李邓笑着说。
用心,工作出彩
“工作用心了就会有好的效果。”李邓坚持这样的真理。
由于袁庄矿煤层薄,引进的ZY4600—13/28型综采支架属老型号,支架没有“护帮板”,职工进入煤壁清理不安全。为此,李邓自行设计了造价低廉的土“护帮板”,有效预防了煤壁片帮的安全隐患。
为降低综采开采的灰分问题,李邓主动与矿地测部门联系,了解掌握煤层情况,开采中尽量控制煤层的层位,合理调整支架方向,最大限度地减少煤机“割矸”现象。
针对风、机两巷“抹帽”支护使用木料浪费的情况,李邓与区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向技术创新要效益。采用短工字钢腿子和铁梁子相互支护的方式,替代原先木料当腿子既支撑力不强、又不能重复使用的支护方式,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10万元材料费。
狠抓工程质量,让质量保安促产。李邓制定了综采面支架一条线、煤壁一条线、电缆吊挂一条线的“线性”标准和风、机两巷巷道畅通无阻及地面无浮矸、无浮煤、无积尘、无淤泥、无积水、无杂物的“六无”要求等,使工程质量达到“三平二直一畅通”的标准。去年以来,该区月月被矿评为“标准工程”。
(陈贤云 唐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