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正视引进新管理模式和装备“水土不服”的问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杨涛 职员

  

  煤炭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很多煤炭企业在引进、套用其他新的管理模式和引进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上存在的“水土不服”问题被长期掩盖。如今,煤炭行业形势严峻,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如再不引起重视和改进,对于很多仍在泥潭中挣扎的煤炭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近年来,面对日渐沉重的成本和安全压力,为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提高矿井安全保障度,煤炭企业都在不遗余力的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尽管取得的效果不容忽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所引进的管理模式走入形式化、新型的装备设施闲置废弃等“水土不服”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带来的浪费也相当惊人。

  受矿井分布地域、煤炭开采条件等不同,有些煤炭企业确实存在管理粗放、用人多,效率低,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管理转型是必要的。因此,近年来,煤炭行业雨后春笋般的产生了很多新的工作法、操作法、管理法和管理模式。

  抱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心态,很多煤炭企业大力推广这些新的管理模式。层层召开动员会,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一大堆,制度、措施、办法等文件一大摞,有些基层单位甚至中断正常的生产,抽出时间、人员和精力来专门应付。但引进的管理模式很多存在操作性不强、实用性缺乏等问题,今天这个管理法不行,明天就换别的,这些引进的管理模式最终剃头挑子一头热,搞得基层单位和一线职工疲于奔命,无所适从。

  在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上,也同样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有些煤炭企业在引进前没有进行综合科学论证,没有充分考虑矿井地质条件、煤炭赋存、煤层倾角等因素,导致投入上百万、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引进的设备无法使用,一番折腾后拉出地面任凭风吹日晒,不到几年就成为一堆破铜烂铁;有些企业决策者把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当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非要上大项目以显示自己企业的“先进”。尽管这些花大价钱、大力气引进的设备毫无使用价值,可是为了面子和政绩,还是硬着头皮上,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也是巨大的浪费。

  实事求是地说,煤炭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具有特殊性,煤炭资源分布广泛,生产地质条件、煤炭赋存等都各有不同,引进这些新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出发点在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安全生产保障度。但问题在于,有些煤炭企业照猫画虎,没有参照自己企业实际就生搬硬套,导致引进来的东西水土不服。到最后,强力推吧,职工不认可有怨气,缺乏继续推的动力;不推吧,又弃之可惜,可是又不能明说废弃。劳民伤财过后,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

  现在,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因此,在引进、推广新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上,要进行科学细致的论证,除了要综合考虑其可操作性、实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还要因地制宜,因矿制宜,针对本企业实际进行改进、完善和融合,再提炼、提高和创新。

  对那些引进的既没有实效价值,又已经走入形式主义、效果不大的管理模式及成本和效益严重倒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煤炭企业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该废弃的要废弃,该停止的要停止,该改进的要改进,该完善的要完善。特别在当前形势下,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煤炭企业更不能“病急乱投医”,一哄而上,盲目引进,你学我学,最终成为四不像,劳民伤财。

  此外,各级煤炭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要在深入调研、交流和提炼的基础上,加强对煤炭企业引进、推广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指导。对那些实施后效果很好的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在推广上仍要综合考虑煤炭企业分布地域、生产条件、煤炭赋存、矿井产能、队伍素质等不同,先试点进行推广,再循序推进,并多组织开展集团对集团、公司对公司、矿对矿的点对点交流,让引进、推广的新管理模式和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真正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