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消除管理“七种浪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促挖潜(三)

  

  ■ 钱文华

  

  6、消除低效的浪费,拒绝“低效”反复发生

  

  低效的含义包括:工作的低效率或者无效率。相对于管理工作的高效率而言,低效率造成的隐性浪费是非常大的:原来只要一个人承担的工作,需要两个以上人员来完成;应该按计划完成的任务反复拖期。

  错误的工作是一种负效率。没有一次把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浪费。应该正确完成的工作被做错,会出现返工、重做、纠正等浪费,甚至影响到整体。如果是高效率地完成了错误的工作,则损失更大。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会被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理由来掩盖住,从而反复发生,造成类似的浪费。

  管理者的低素质学习能力的不足,危机意识的淡化,造成许多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工作的需求。在每个组织中,人员的素质肯定参差不齐,抱怨是没有用的,更不能把责任推到普通员工的身上,只有低素质的管理者,而没有绝对低素质的员工。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培训指导,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有效地带领员工完成任务。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应该从中高层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而不能把责任简单地推诿给下级。

  方法不当、人员安排不得当,会导致低效率,计划安排不合理,工作难以按期完成;顺序安排有问题,会造成主次不分,重点工作无人做……甚至会拖累整个组织的前进脚步,成为整个组织前进的绊脚石。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才有可能解决新问题。改变企业绩效,绝大部分实际上是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改变自己。

  

  7、消除管理成本的浪费,管理必须有“理”可依

  

  管理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即各职能部门在设计、生产、供应、品质、财务、营销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成本。管理必须依“理”行事,来控制成本,减少浪费,不能玩“感觉”,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理”在企业管理中具体指“目标、指标、预算、计划”,但是,如果“理”本身存在问题,则危害更大。

  目标指标不合理。管理是要有“理”可依,但前提是“理”是正确的,即做正确的事情。如果“理”本身出现了问题,或者我们理解错了,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已知条件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即使运算过程再精彩,也推导不出正确的结果。

  计划编制无依据。公司下达了目标指标,却不知道怎样分解,靠“拍脑子”和想当然去制定预算和计划,缺乏可执行性。对于非量化的工作,不进行细化,不具备可操作性。短期计划没有围绕中长期计划进行编制,两者之间出现脱节和背离,没考虑连续性。

  计划执行不严肃。上级没通知我,我不知道计划的内容,所以无法执行;实际情况变化过快,使计划无法执行;由于前道环节工作没有及时完成,致使计划无法完成;公司制订的目标、指标由于执行有困难而不予落实;接到计划后根本不看,计划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或者简单看一下就扔在一边,根本谈不上执行力。

  计划检查不认真。反正计划考核由公司统一进行,日常我就不用再进行检查了。计划出现了偏差,要么是计划报高了,要么是计划漏编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何必追究呢。完成得差不多就行了,逐项落实多费事啊。

  计划考核不到位。由于无法了解和掌握计划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而难以实施考核。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检讨反省,客观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而是一味强调理由,推卸责任,逃避考核。

  投入产出不匹配。目标指标虽然完成了,但是成本是否过高?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已经知道要得不偿失,但因为已经向总公司提交了计划,而硬着头皮干到底,不愿意承认失败,使企业继续遭受损失和形成新的浪费。

  这些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是经常存在的,但是又是难以度量的,它不像出现废品那样直观,因此而形成的管理成本的隐性浪费经常被忽视,甚至被视之为理所当然,难以形成消除浪费的动力。

  管理工作中的“七种浪费”,要比丰田生产方式所指出的生产现场中的“七种浪费”严重得多,但是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因为生产现场中的浪费大多数可以量化,然而管理工作大多为软性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要想进行量化和细化相对困难;而且大家司空见惯,即使上级要求,也是紧一阵后松一阵,容易形成反复,而如果不能对管理工作中的浪费形成共识,活动是很难持续有效地长期开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除浪费活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管理工作中的浪费一旦在某种程度上被消除,则可能会出现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因此,我们要鼓足勇气,从消除点滴的管理浪费做起,向着彻底消除浪费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红豆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