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坛军 资深管理顾问
据11月10日《投资者报》报道:959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存货总额达到1.1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根据统计局相关数据,这一存货总额与2012年5个省份的GDP总和几乎相当。
该报道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天量的存货,是因为2008年,中国采取了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多是各地方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于是在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浪潮中,它们成为核心受益主体,但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中国对产能的消化能力越来越弱,于是这些上市公司的存货就越积越多。
放诸于宏观方面,上述的理由自然成立;但放诸于这些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自身,不得不说,其管理水平委实相当令人担忧。——若只在接到订单后才进行生产,就不太可能造成如此天量的存货了。
为何不只在接到订单后才进行生产呢?其原因似乎很多,但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生产方式落后,未具备可迅速消化市场订单的能力,于是在貌似欣欣向荣的市场之中,只好生产大量存货,以图可以消化随时飞来的订单。但一旦市场需求萧条,天量存货的狰狞面目就显露出来了:占据了大量宝贵的流动资金;需消耗成本租用仓库或场地来存放;继而需花钱雇人看管仓库或场地;很多产品的存货,时间稍久就会质量变差……恰如大野耐一所言:“库存是万恶之源。”
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库存是万恶之源”,当年大野耐一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在丰田成功实施了“准时生产制(JIT,just in time)”,做到了“将必需的产品,仅按必需的数量,在必需的时候进行生产”,继而实现了零库存。并且,大野耐一将如何实施“准时生产制”也归纳出来了:生产的均衡化;作业的标准化;作业切换时间的缩短;改善活动;设备布局的优化;自动化。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力军,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库存的控制水平尚且如此,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其控制水平就可想而知了。由此也就不难判断:中国制造业老抱怨“招不到工人”,其实未必完全是对的。招工人来生产天量存货,何苦呢?
酿成天量存货的苦果,企业自身责任难逃;天量存货也自然不会自动消失。而作为风靡全球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准时生产制”已得到了诸多企业的成功应用且收效明显。为何我们的企业还不赶紧好好学习和实践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