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浙江嘉兴推进转型发展的理念。最近,该市出台的《关于深化退低进高(“四换三名”)加快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年,全市腾退土地确保3万亩、力争4万亩,腾退低效用能250万吨标煤,减少低端用工35万人等指标。此举标志着嘉兴经济转型升级将迈向更高层次,走向更高水平。
事实上,一场以“四换三名”工程推动的转型升级热潮正在浙江涌动。浙江省省长李强对“四换三名”给出的定义是: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实现减员增效;推进空间换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电商换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培养名企、名品、名家,打造行业龙头。
实施这一工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践激励所至。早在2004年底,浙江就已开始进入产业布局“腾笼换鸟”期。形象地说,就是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比如,浙江桐乡原来占地87亩多的一家砖瓦厂,“腾笼换鸟”后引进的一家低污染、高产出的企业现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腾换之间,经济、社会效益提升十分显著:年产值从1000万元提高到10亿元,税收从95万元提高到4000万元,亩均税收从1.1万元提高到45.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2.5万元提高到每人595万元。像这样“腾笼换鸟”的例子如今在浙江比比皆是。
适时实施的“腾笼换鸟”战略,使浙江产业得以重构、空间得以重塑、要素得以重组、环境得以修复、发展得以持续,促进了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正是看到这一转型路径带来的可喜变化,浙江今年7月全面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全力推动全省经济新一轮转型升级。
应该说,相比以前单一的“腾笼换鸟”路径,现在实施的“四换三名”工程更加细化,也更具操作性,这对于全国其他一些苦于转型无策,或陷入转型困境,或走向转型悬崖的地方而言,这一转型路径显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那些正处于转型观望的地方来说也无疑是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转型升级的征途上,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以浙江为例,嘉善县通过打造“孵化—转化—产业化”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链条,着力将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建设成“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目前已引进的2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项目,正在释放出创新驱动的神奇魅力。平湖市通过设立服装文化创意园,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引导优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传统产业转型提升,让有“全球百亿衣,平湖有其一”的服装生产大市迎来了产业发展的“第二春”。海宁通过建立“飞地式”工业园区,主动引导传统产业向国内外进行梯度转型……转型升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浙江各地正在把“四换三名”工程落到实处,也正在奏响着一曲曲生动的转型升级乐章。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既迎来了工业调整优化结构的阵痛期,也步入了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坚定地表示,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总量政策就保持稳定,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主动力是推进改革创新,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的动力和改革的红利,来激发市场的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显而易见,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和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外延扩张式粗放增长方式显然难心为继,转向内涵式增长、集约式发展应该是最佳选择。而要实现增长方式根本性的改变,“四换三名”工程这一做法倒不失为一种智慧选择。具体来讲,全国各地可借鉴“四换三名”工程的做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因为,唯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唯有转型升级,才能加快发展。也正是转型升级这一推动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推进各地发挥现实优势,转化潜在优势,培育新的优势,最终形成多点合力、多元支撑、多足发展的新格局,因而能够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实现“无衰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