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管理警惕“完美主义思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赵建 国企高管

  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大概是所有企业家的愿望。但是,在众多的企业想通过各种复杂的手段实现这种理想时,却很少会有人意识到,“完美主义思维”竟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斫伤企业活力,对完美主义本身的粗疏会让这种理想化状态在现实中扭曲。

  有人说:完美主义是上帝的礼物。但如何运用却需要高超的智慧和技巧,能否准确地运用完美主义思维,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成为前进的动力,要么成为混淆我们梦想与束缚我们脚步的阻力。而我们对于后者,从来都缺乏必要的心理免疫。

  完美的技术、完美的操作、完美的产品,由其带来的质量提高、客户满意、盈利提高、市场扩大更是构成了一幅柏拉图式的理想妙境。然而,或许企业家们从未意识到,在漫漶无边的稀软沼泽上构建惊涛骇浪的梦幻,也可能是噩梦的前奏。

  可能不会有人把追求完美与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某全球食品分公司分部的市场营销总监杰克,做任何事都追求完美,当别人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总是亲自上阵。如果有人达不到他的标准,他就狠批一通,如果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与他的想法不合,也会使他勃然大怒。而结果,这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在连续两年不见起色的情况下,他的上司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看来,在管理上外涂的脂粉太浓,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美感。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用人不是为了克服人的弱点,而是为了发挥人的长处。”他还指出,无论哪个组织,用人要求没有缺点,其结果所用之人至多不过是平庸之辈。看来,在完美主义美丽的面纱的后面,我们仍然要睁大理性的双眼。

  那么,为什么美好的愿望与现实南辕北辙?为什么追求完美却成了一厢情愿?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完美主义者在细节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理性与情感、做事与做人诸方面通常采取二分思维,即“非此既彼”。完美主义者给每件事都设定了极高的标准,凡事都有唯一固定的答案。由于他们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做事方法的“绝对正确”上,所设定的极高标准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能力,从而造成对员工缺乏足够的信任,操作的灵活性丧失,使员工处在提心吊胆中,扼杀了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日本的公司大都倡导完美主义的管理,这的确也是日本产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由此而导致的副作用却也不容忽视。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日本公司用残酷无情和思维单一的努力来取得最佳生产,会导致竞争趋同。”结果,在经营效率上失去决定性的领导地位后,增长放缓和竞争趋同成为日本企业沉重的包袱。

  我们警惕完美主义思维给企业带来的阴影,但是决不是为了拒绝完美,只是我们要解决好——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避免压力斫伤企业活力。

  那么,如何让完美主义变得真正完美?

  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倡导“六西格玛”管理。在通用公司看来,世界性的顶级公司在每百万次操作中只能有3.4个失误。而这对与一般的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六西格玛”却在通用电器公司结出丰硕的果实。通用原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对于质量行动,你必须以狂热的激情来参与。”因为完美主义的最大缺陷就是理性与激情的疏离,而唤醒员工的完美主义激情要靠强烈的心理对接,打破官僚主义的壁垒,在激发员工热情的过程中,消减对完美主义的排斥,使员工获得由完美主义带来的乐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用公司把“六个西格玛”标准落实到全球各公司,最终得到员工的认同,使这种文化深深扎下根来,并给通用带来巨大的财富。

  但是这种成功的体系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复制,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完美主义理解的过于简单,因为简单的模仿最终常常导致“看上去很美”。

  通常的企业,永远会有一种发自原始的冲动,永远有一种完美主义的呼唤,但是一旦皈依完美,便无法真正实现完美,因为完美常常只能是一种向往,或是一种设计。但是,毫无疑问,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永无止境地接近完美是全球化竞争时代的选择,因为二流的产品和服务将不能生存。然而,我们无论如何也要避免在追求完美中误入歧路,避免完美主义斫伤企业活力的遗憾中消解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