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文章和图书都比较多,特别是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可谓浩如烟海。这对于推动全体党员全面、透彻地理解十八大精神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尽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目前已经过去,但在这些文献资料中,有一部著作似乎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川思考与实践》(以下简称“《实践》”),该书以其精心策划的编写创意和别开生面的解读方式为以后类似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新路径。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该书做一个简要的评价,供相关的理论工作者参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会议结束以后,最权威的解读当然首数人民出版社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以及学习出版社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由于是面向全国读者,它们主要是从“博大”来解读十八大报告的。比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前者主要有三篇文章,一篇是综合性的,另外两篇,一篇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篇谈文化体制改革,突出重点和难点;后者则解答了8个问题,同样着眼于“博大”。但《实践》却另辟蹊径,紧紧扣住“精深”来进行解读,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部分提出了21个问题,并结合四川实际,进行了详尽的解答。比如,文化强国建设部分的第一段只有两句话,但《实践》却提了三个问来解读(参见该书79、80、81,这里的数字是该书对所提问题的编号,下同),把这段话最精粹的三层意思直接拎出来,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释。同样,这部分的第二段只有一句话,但《实践》却从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分两个问题来进行了解读(82、83),结果这句不到140的段落,在《实践》中却变成了4600多字的宏篇大论,字数增加了30多倍,不但“精”、而且“深”。对其他部分的解读,《实践》也同样着眼于细读、精读和深读,而不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式的略读、泛读和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涵丰富”。不过受报告这种文体的限制,其语言表述往往比较抽象和概括。解读这些部分,就要像吃核桃一样,先得把外壳夹开。但我们的很多解读却并没有去除这层“坚壳”,而是以抽象解抽象,以概括释概括,核桃依然是核桃,结果可能专家学者读得懂,但众多的普通党员群众,可能就会显得硬梆梆的,嚼不烂、也咽不下,这就无法让人真正领会其内涵。《实践》则不一样,它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设计,估计普通大众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障碍的地方,它就更加用心地去解读,特别是采用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报告中相对抽象概括的表述,把其丰富的意义和盘托出,读来让人如坐春风,很好地起到了宣传十八大精神的作用。比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本身采用了暗喻的修辞,又具有一定的哲理,如果不去掉语言的物质外壳,展露其中的思想意义,解读就会显得隔靴搔痒,甚至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但《实践》在解读这句话时(79),从吃饭穿衣到读书看报,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直谈到文化如何积淀为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文化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并世代相传;又从物质的故乡、谈到精神的故乡,进而谈到精神家园,谈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最后结合四川文化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之有机组成部分的巴蜀文化的特质,等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结果只用了不到2000字的篇幅就把这个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问题阐述得透彻淋漓,简洁明白。
十八大报告在空间上是针对全国的党员、在时间上是针对过去十年以迄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党的任务和目标来讲述的,在表达层面上,主要着眼于普遍性和共性,这是自不待言的。因此,具体到每一个地方的党组织、每一个地方的特殊情况,报告就无法去充分体现;而解读则不一样,完全应该把普遍和特殊结合起来,把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而且必须这样做才能体现解读的价值。《实践》就把报告的普遍性和四川的特殊实际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每一条解读都分为“原文”、“释义”、“结合四川解读”三个部分,而且把“结合四川解读”作为行文的重点。这对于四川读者来说,既可以产生仰望星空的崇高感和壮美感,又可以产生脚踏大地的真实感和现实感。比如在谈到文化推动农村发展的时候(81),《实践》就列举了成都市锦江区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荷塘月色”等鲜活的案例,可感可触,易读易懂,贴近性很强。不仅所举事例的贴近性很强,而且《实践》的语言贴近性也很强。比如在谈文化推动发展时,有这样的句子:“没有文化,要推动社会发展,就如‘顶起碓窝儿耍狮子——吃力不讨好’”,采用四川方言中的熟语来说明发展和繁荣文化的重要性,显得亲切自然,平易畅达。这种解读实践,也正好体现了报告对文化建设所提出的“三贴近”原则,以及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十八大报告是我党一定历史时期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性很强。解读十八大报告如果忽视了报告本身的系统性就很可能肢解、臆解,或者玄解。尤其是《实践》的这种解读方式如果稍不注意,就更容易招致这种诟病。但是,仔细阅读《实践》就可以看到,它的解读既做到了细致入微,又显得系统周密;既照顾到了微观层面的探赜索隐,又照顾到了宏观层面的榫接呼应,忽内忽外,忽远忽近,灵活自如,运斤成风。具体来说,《实践》首先通过“序”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系统、简要的阐述,起到了总揽全书的作用。其次,每个部分的解读都先冠以一篇系统介绍本部分内容的短文,提纲挈领,统领整个部分。第三,从微观的解读来看,比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该书始终不忘把文化放在“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来认识;在谈文化软实力时始终不忘联系经济和军事的硬实力来阐述;而在谈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过程中,又结合国家综合实力来思考(80)。这样一来,就使全书表面上看,好似断线的珍珠,仔细阅读,才发现这些珍珠都被一根根红线贯串在了一起,既体现了自身的系统性,又与报告本身的系统性进行了很好的呼应。
不过,该书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有些资料显得有些过时。如,有关四川省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数据,差不多都是2010年以前的。二是语言风格不够统一。有的采用政论风格、有的采用日常语言风格、有的采用书面语体等等。不过,这毕竟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难能可贵。相信以后会有更充分的准备,也就会有更完美的表现。
(执笔人: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