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的奋斗历程中又一次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四川省委召开了第十届三次全委会议,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解读缘由。为了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鼓舞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奋发前行,攻坚克难、创造辉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织60多个专家学者,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四川发展实际,编撰的全国第一本结合地方实际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宣传普及读本——《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四川思考与实践》(简称《四川思考与实践》);其主旨是结合四川实际,与读者共同学习和商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大问题,以及如何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四川发展中去。由于从立意、结构、体例、语言、附件等五方面均有所创新,最近刚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立意新颖。纵观历史,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都是由参加大会报告拟稿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编写辅导读本。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和学习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即使编写辅导读本的专家学者没有参加大会报告拟稿工作,但也是站在全国的高度,就宏观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进行解读。而《四川思考与实践》却创新性地立足于四川地方实际,即把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内,研究和论述如何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如何促进四川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体例独特。《四川思考与实践》在体例方面,创新性地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基准,确定了“ 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等17个主题,每一个主题提出若干问题(如“ 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主题下提出了4个问题),全书共提出了157个问题,接着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在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解答时,原则上应有“原文、释义、结合四川解读、名词解释、链接”等内容,字数为500字左右;其中,核心是“结合四川解读”(字数在300字左右),以体现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四川发展之中。特别之处是,书中插入了与内容基本相符的80幅漫画,形象地表述和强调内容的可读性,具有图文并茂的成效。《四川思考与实践》并非简单的问答成文,而是以“主题”为“主干”,以“问题”为“支点”,通过“原文、释义、结合四川解读、名词解释、链接”,加上“漫画”等多个环节进行解读,这是解读类图书在体例上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语言生动。《四川思考与实践》其独特之处还在于使用老百姓通俗易懂及生动活泼的语言,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原文进行释义,并紧密结合四川实际进行解读。如“顶起对窝儿耍狮子——吃力不讨好”等民间语言广泛使用。又如在谈到“天下已治蜀后治”时说,只有等到把其他地方的人民安抚好了才有能力来慢慢熄灭四川这个“红碳圆儿”。这里的“红碳圆儿”只有四川人才懂得这句地方方言所表述的真实含义,书中巧用民间语言说明“治蜀之艰难”,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阐明了“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事即宽严皆误”的治蜀之道。
附件创新。《四川思考与实践》的附件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在书中附有“链接”阅读,许多“链接”内容必须在《四川思考与实践》之外的书籍、文件或网络中去查阅,以减少内容的冗长和杂乱。二是在书中附有图表,其中,附图最多的是“漫画”,“表”则根据需要酌情附录。三是在书末附有“历次党代会概况”和“历次党代会党章修改内容”两个附录,便于读者查证资料进行比较阅读。这些附件虽然与“解读”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可以作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参考读物,延伸阅读内容,拓展视野,以便于读者进行比较阅读和研究。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四川思考与实践》的出版发行,对于全省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人民群众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下届三次全会精神,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重新认识省情、市(州)情和县情,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断取得四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不断取得经济强省建设新成就,不断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成就,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执笔人: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