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情况举行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表示,未来中国的公路交通是由两大体系构成:一类是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另外,以不收费的公路体系为主。从长远来看,我们收费公路占整个里程的比例大概是3%左右。(6月20日中国新闻网)
“只有约3%公路里程收费”,这当然让人期待,尤其是在“收费公路过多”的当下。但在笔者看来,要让民众的期待落地,就应该有勇气拿出切实的“时间表”。“只有约3%公路里程收费”落地的“时间表”就是还原公路公益性的时间表,更是还利于民的时间表。这是看待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取向。
近年来,有关收费公路过多、站点过密、过路费太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争议此起彼落。从实际情况来看,全球高等级公路基本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免费通行,而我国,由于利益冲动和政绩冲动的合谋,高速公路的公益性几乎丧失殆尽。从一定意义上说,围绕高速公路已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把高速公路当成了提款机、“印钞机”。要还利于民,没有时间表,恐怕就只能让“3%收费公路”成为“空头支票”,且在利益具有刚性的前提下,没有时间表的话,这一利好政策很有可能被“小集团利益”所肢解。
让“只有约3%公路里程收费”落地也是保障和提升社会、民众福利的内在要求。经济学家认为,收费公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通过公路收费降低拥挤成本、增加社会福利。为了确保公路的公益性,在发达国家,政府始终是公路投资的主体,收费公路很少且收费金额很低。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公路甚至连收费站都没有。而我国不少地方把并不拥挤、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免费公路改为收费公路,这不仅降低了现有的通行效率,而且加重了社会负担。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在修建收费公路后,为增加收费公路收入,人为地将平行免费公路毁损,强制车辆走收费公路。公众的福利受损越来越严重,而该行业人员的福利和收入越来越高。因此,要改变这种破坏公共资源、损害公众福利的行为,没有时间表,仅有“未来”的说法业难以让人满意。
无论是尊重民众意愿还是从公路的公益性考量,无论是从促进社会发展还是从公共物品提供机制的建立、公共福利的提升角度,让“只有约3%公路里程收费”落地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具有约束力的“时间表”,而不是用“未来”进行“画饼充饥”,让民意无处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