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保国 顾善静
连月来,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十堰部件厂三车间产量直线飙升,仅4月份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即提升45%,用工人数却减少10%。车间在产量大人员少的情况下,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又是如何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的呢?
鼓士气,巧轮休解高产之乏
又是一年高产时,三车间全员为保证完成任务常加班加点, 有些员工晚上挂着点滴,白天依然正常上班;有些员工父母在医院的病榻,却“不恋父母”恋高速运转的机床;有些员工上完白班接着连夜班,第二天又照常上班;有些员工连续通宵达旦……
三车间总成装配班班长陈雪锋很清楚长时间加连班员工身体会亮“红灯”,身心疲惫,易发质量、安全事故,只有员工休息好了才能工作好。怎样既能完成生产任务,又能让员工疲劳得到缓解,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陈班长早已有了破解方案了。因此,在高产期间,陈雪锋一手抓班员的士气,鼓舞员工在高产面前要克服困难顶住压力;一手抓生产组织,见缝插针安排员工轮休,解决了人员疲劳作业的难题。总成班7条生产线装配不同品种的制动器,每个品种装配用工人数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就出现有时人员紧张,有时人员富余的情况,他就及时安排轮休。这种方法使多加班、多干活的人员优先休息,因此鼓舞了班员的士气,即使任务再艰巨大家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车间其他班组也纷纷效仿,鼓励班员一人多机,有的班组长还主动顶岗安排班员休息。
瞻全局,游击战解高产之危
三车间把全车间化零为整当作一盘棋下,互相帮助,采用游击战术化解一个又一个高产“危机”。
“办法总比困难多,自己的困难还是自己来解决”。危难之时,车间工长郭庆红常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正因为他是这么想,车间多次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没有向工厂请求支援,硬是咬牙挺了过来。4月上旬,三车间中型底板线突然追加任务,产量大,任务急,后底板班人员十分紧张根本没有富余。车间立即召开动员协调会,调兵遣将,在前底板班和总成班像“挤牙膏”一样,硬是凑出了一条线的“别动队”,补充到后底板班开夜班。接着前底板班485底板线任务又吃紧,车间又急忙把“别动队”拉到前底板班去“救火”。那边“火”还没灭,总成装配线又告急,车间又想方设法让大伙分摊压力,像挤海绵一样再抽调精兵强将去增援,有的支援人员上午在总成班装配,下午又跑到后底板班干铣床,车间员工们调侃,这是在打游击战,不怕那山高水又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增效率,巧改善解高产之苦
不仅要实干,还要学会巧干。高产月期间,车间向改善要效率,利用改善消除浪费,降低劳动强度,为高产任务的顺利完成解了燃眉之急。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车间成立了CFT小组,小组成员对后底板班重型一线加工中心工序进行改善,改善前换个品种要一个小时,改善后只用换定位销不用换定位盘,也不用找工件坐标系和水平,省时省力,最多用10分钟。车间前底板班铣工师傅都怕换品种,换品种时卧式铣床的刀杆支承座太重,拆时力气小的一人抬不动,刀盘和刀杆的间隙小,拆时拔出来很困难,调整尺寸既费时又费力。CFT小组改善后只用在原来的心轴上加减套圈,不用拆卸心轴,把封闭的环形垫圈改成有叉口的半圆形垫圈,而且尺寸磨得刚刚好,换个品种安装上连尺寸都不用调,也不用拆刀盘,非常方便,省力、省时、省心。
常警省,勤培训解高产之忧
越忙越容易出错,三车间高产月可是防着这一手,通过教育培训达到警钟长鸣,使员工少出错,不出错,为安全、质量和任务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员工教育培训在高产月里尤为重要,是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三车间主任李林生说,只有培训到位了,员工才能少出错,不出错。历次安全、质量事故究其原因都是培训教育不到位造成的,越是高产期间培训越不能放松。李主任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越俎代庖”,把班长、质量员、安全员的工作都包揽了,亲自对他们进行指导培训。车间各种培训更是认真细致,追求实效,车间各班长每天班前会都要强调安全、质量,车间质量员利用中午时间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通报近期工厂、车间出现的质量问题;车间安全员及时通报公司安全信息,对车间员工开展KYT训练,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各项隐患防范于未然,力保车间高产月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