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公司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近期媒体的报道进行全面反驳,并表示,无论国家标准是否标注,企业产品必须也一直在遵守。(5月7日《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已沦为实实在在的“口水”战,表明,这起媒体对食品安全监督报道成为双输结果。长期陆续披露农夫山泉的媒体逐渐失去了公信力,而农夫山泉也逐渐在消费者心中失去了安全感,截至目前,农夫山泉方面的损失已经超过了6000万元。
纵观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的前后,很简单,主要就是围绕四个问题反复讨论:一是最关键也是大多数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农夫山泉究竟是否安全,水质是否健康,能不能饮用,尤其是北京、湖北厂生产的矿泉水、桶装水。二是最先被曝光的农夫山泉矿泉水中含有黑色不明物,这种现象是否符合标准。三是矿泉水标准混乱,企业究竟应该执行哪种标准?企业执行比国标还低的浙江地标是否合法?作为浙江企业农夫山泉在北京的生产厂应该执行何种标准?农夫山泉在浙江出台低标过程充当何种角色?四是农夫山泉广告宣传中的内容是否符合水质实际,比如农夫山泉一直坚称自己是弱碱性水,而实际检测已经显示其可能出现酸性水的情况,再比如农夫山泉湖北厂生产的矿泉水是不是山泉水。而厘清这四大问题,还原事件真相,还消费者知情权,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显然不能只是依靠媒体单方面的报道,也不能凭农夫山泉自己交钱让众多检测机构检测的报告,必须依赖于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事件的认定和检测报告。
但遗憾的是,直至今天,不管是浙江省有关部门,还是湖北省有关部门,都和我们广大消费者、网友一样,在充当看客,围观这起“口水”战,抱着看戏的心态和心理在观看事件的演变,躲起了猫猫。而参与其中的北京职能部门因为介入,还被公众怀疑是偏袒北京的企业,在“黑”农夫山泉,公信力遭受挑战,让事件的处理笼罩在阴云之下。
事件发展到现在,指责媒体滥用监督权,指责农夫山泉傲慢,危机公关能力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结束这场混乱的“口水”战,让瓶装水行业重归宁静,还消费者安全饮用水的渠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职能部门必须站出来,履行职责,积极介入,相信司法、相信法治才有出路。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质监部门必须尽快公布过去几年对农夫山泉的抽检报告,并且尽快对近期农夫山泉瓶装水进行抽检,并及时公布抽检报告,让抽检报告说话,而不是让专家采访和企业的送检报告讲理。同时,对于农夫山泉矿泉水中出现黑色不明物现象进行认定是否属于不合格产品、有没有违反相关标准。另一方面,工商等部门对于农夫山泉的宣传内容进行调查,如果像媒体报道那样,农夫山泉广告宣传存在夸大或者不实,存在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就必须要求整改,不能手软。如果媒体报道不实,新闻出版部门必将依法追究相关记者和媒体的法律责任。